【档案精品展】兰州市“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成果
“十四五”以来,兰州市档案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档案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创新思路举措,积极主动作为,工作有效落实。
一、档案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
制定出台《兰州市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档案管理办法》《兰州市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兰州市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办法》,深入开展建档归档指导服务和档案收集工作。研究制定与新修订档案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和落实《关于加强全市档案法治建设的工作方案》,出台《兰州市档案“八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21—2025年)》。结合“八进”活动,全市档案干部培训班等各项集中普法活动,将宣传活动延伸覆盖到2000多个单位。推选档案作品参加全市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荣获一等奖、优秀奖。
皋兰县档案馆在县人民广场进行档案宣传
围绕基层档案工作组织管理、制度落实、档案违纪违法查处等档案行政管理重点领域,统筹开展档案工作督导和执法检查。开展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乡镇村、社区全面的综合执法监督检查,建立闭环落实机制,督导主体责任履行情况,将整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形成长期的督导检查机制,为档案事业规范化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兰州市档案馆与城关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城关区人民检察院指导工作
全市档案馆规范化建设取得成效,档案业务评价工作已完成,示范性档案馆达到3家,规范性档案馆达到5家。全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档案室规范化建设推动效果明显,创建省特级档案室1个,省一级档案室8个,省二级档案室5个,省三级5个。
二、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更加充实
组建档案文献史料征集鉴定领导机构,制定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外聘省市档案、文博、党史等领域7名专家为顾问,征集进馆300余件重要珍贵档案。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主题,采取接收、征集、捐赠、复制、备份等措施,接收民生档案进馆,馆藏数量逐年增长,实现新突破,馆藏数量达到历史新高。2025年末,全市档案馆藏数量达到212.23万卷(件),征集增加民生档案7.34万卷(件),相比“十三五”末馆藏数量154.4万卷(件),数量增加27.3%。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档案馆(室)档案资源种类更加丰富,质量提高。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质量把控。通过线上线下检查指导、随机抽查、数据质量评估分析等方式,统计数据逐项核对,确保普查对象数据全面系统和准确可靠,完成500余家单位的档案统计调查,120余家立档单位档案移交情况的摸底调查。完成馆藏档案和同步指导市直23家单位共10万件档案的开放审核,联合相关科技企业完成《基于人工智能的档案开放鉴定智能管理系统》省级科研项目结项。
完成脱贫攻坚档案、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两类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开展国家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工作,在对评价反馈问题逐项进行整改的基础上,对县区开展综合档案馆的测评。服务企业管理和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兰州市大砂沟电力提灌工程、兰州市安可替代工程等项目档案的指导验收,指导项目建设单位拍摄《浅谈政务信息化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等3个微课视频。突出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档案制度推广,全面推行“三合一”制度编制,完成市直120余家立档单位建档归档指导服务和县区工作的督导检查。
城关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对接收进馆的区房屋征收服务中心拆迁档案进行抽检
三、档案利用体系建设高效转化
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阵地,打造《走进档案守初心一兰州红色记忆展》《走进档案观黄河一兰州城市记忆展》《古城·史档一兰州历史记忆展》等3个固定展览,围绕“红色记忆教育”打造七里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被市委组织部推荐为全省基层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建优兰州市档案信息网、兰州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等两个线上平台和档案查阅利用中心。在市近郊四区建立50多个“档案查阅零距离”服务点,各县区档案馆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开通退伍军人查档服务绿色通道等服务网络。打通档案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相关做法经验得到国家档案局督查工作组的充分肯定,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中国档案报》等宣传报道。大力实施国家重点档案专题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出版发行《兰州红色档案》一书,完成《兰州工业企业档案选萃》《兰州解放—一战定四省的历史档案》两个编研项目,制作《兰州·红色印记》6个系列短视频;向市委、市政府编报档案资政参考6篇;精心打造“小兰宣档”文化品牌,档案宣传工作连续5年受到国家档案局通报表彰。策划开展“亲历·黄河文化”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采集活动,一期已与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达成合作开展具体工作,采集音频、照片、书籍等相关特色珍贵档案资料15件。为《兰州通史》《兰州市志》《金城兰州》《决战兰州》《大豆谣》等兰州历史文化精品力作提供档案支撑。《用档案保障一亩三分地》案例被国家档案局评选为庆祝建党百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入围案例”。
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纪念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档案、黄河档案和“四史”为主题的各项展览活动。对馆藏烈士证明书进行深入挖掘,编纂出版《英烈魂》一书并拍摄专题纪录片。以“赓续红色基因,浸润书香校园”为主题,在县城、乡村、学校等地举办红色史料展和“红色档案进乡村、进校园”活动,长期与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加强互动,开展档案文化精品进校园、红色档案讲座体验第二课堂活动。邀请青少年学生走进档案馆、走进档案展览、走进档案库房,开展档案故事传颂、档案工作交流和互动。通过专题展览、“七进”活动和线上展厅网络优势,充分发挥了档案的宣教功能,受到师生和广大社会群众的欢迎。
兰州市档案馆打造的“小兰宣档”文化品牌
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新建、修订9项档案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制度、档案网络、档案信息系统和档案数字资源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制度,强化制度落地生根。及时通报安全事故案例,常态化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增强“安全工作时刻归零”意识。每年组织4次安全技能、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保密安全培训和2次消防应急实战演练。市档案馆参照省级档案馆二类建设标准谋划新馆建设项目,经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决定,市发改委牵头,高标准选址新建,目前兰州市直相关责任部门已逐步推进工作落实,完成新馆初步选址和测量、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市档案馆完成现馆消防系统维修改造和设备更换两个重点项目,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数据的绝对安全。
完成国家综合档案馆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室)安全评估工作。高标准建设二类以上标准的西固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完成了主体工程。榆中县长达8年的档案馆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得以解决,搬迁到新馆。城关、七里河、安宁、红古、永登、皋兰档案馆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档案实体安全八防保护措施,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开展全市档案安全暨档案服务外包管理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整治行动。根据国家规范和标准,实行外包服务备案登记制,把牢入口、过程、出口“三关”,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数据绝对安全。
红古区档案馆查看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库房加固项目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市数据局数字兰州2023-2025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电子档案接收利用系统,推进纸质档案与数字化档案“双套制”进馆。制定《兰州市数字档案馆发展规划》《兰州市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方案》,启动市档案馆、永登县档案馆两个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确保如期通过省级测评验收。确定城关区、永登县为档案信息化试点县区。确定市法院、市大数据局等5家单位试点建设数字档案室。积极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目前,全市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71.5%,兰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2%,确保档案“双套制”进馆顺利实施。
接收反映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及重大项目、重要活动、城市记忆等23114卷、94966件数字化档案数据。积极探索多介质存储,将440万画幅馆藏重要档案转换为缩微胶片备份,对实行双套制接收进馆的档案数据进行硬盘、缩微胶片2种体系备份。建立与合肥市、宁波市、烟台市档案馆的异地备份关系。
兰州市举办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
六、档案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十四五以来招录和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人才,通过公务员招考引进信息系统管理专业人才,通过全省考试录用增加档案管理专业人员,通过选调、调配、配备年轻档案工作人员,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充实了档案工作力量。
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举办各类档案工作培训班30余期、培训人员近6000人次。组织开展业务大比武、岗位大练兵活动,对档案业务工作进行实操演练,及时填补知识空白、补齐素质短板。特别是利用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契机,做好新老结合和传帮带工作,组建9人年轻干部小组,每周定期开展档案修复学习和实践操作,提升了档案业务素质。
榆中县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