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成果
一
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方面
健全完善党委领导、党办负责、局馆协同的档案工作新机制,市委办公室制定11项档案事项审议清单、10项档案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档案局馆协同联动,将档案工作纳入《全市党委办公部门“四办”“三服务”工作提质提效提标的若干规定(试行)》,层层靠实各级各单位档案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推进依法治档,制定下发《定西市档案法治建设实施方案》和《定西市档案“八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21-2025年)》,印发全市档案权责清单16项、档案执法事项清单10项,公开政务服务办理事项6项,每年集中开展1次以上执法检查,围绕重大庆祝活动、“6·9”国际档案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档案法治宣传,不断增强社会公众档案意识。强化分级分层分类业务指导,全面推进档案馆(室)规范化建设和项目档案专项验收。评价确定县级示范档案馆3个(达到40%),规范档案馆4个,创建省三级以上档案室111个、验收通过建设项目档案53个,各级档案室规范率达到80%以上。强化督促检查,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甘肃省档案条例,每年至少开展1次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档案工作综合考评,适时开展档案安全专项检查,2024年底组织开展规划执行情况“回头看”,督促各级各部门及时查漏补缺、完成任务。
2025年6.9国际档案日法治宣传
二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方面
依法接收档案,各级综合档案馆修订完善档案收集范围及其实施细则,指导各立档单位制定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三合一”制度,建立完善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机制。全市共依法接收档案10.75万卷、53.66万件,同比增长200.8%。优化馆藏结构,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统筹接收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65卷5.6万件、精准扶贫和疫情防控档案3.2万卷22.8万件、土地确权颁证档案55.66万件,归集民生档案585卷8万件,征集红色档案、名人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538卷1.01万件,新增专业档案30余种,馆藏档案结构更加多样、资源更加丰富。加快数字化进程,紧盯“存量数字化”目标,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力量,通过自行加工和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馆(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进度,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84.6%,各县区档案馆数字化率平均达到79%,市直98%以上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完成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

荣誉证书
三
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方面
规范开放档案,建立健全由档案馆牵头、档案形成单位或移交单位参与、双方共同负责的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严格规范开放程序,层层审定开放范围,依法推进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全市8个综合档案馆共开放档案8917卷,同步在市级档案网站公布开放档案目录9.7万条,初步实现开放档案全文在线查阅。提升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落实便民服务措施,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积极推行电话预约、延时服务、电子查阅、跨馆利用,全市累计提供查档服务2.4万人次,查阅档案约15万卷,有效解决土地纠纷、工龄认定、养老办理等民生问题。市档案馆在“甘快办”APP设置定西开放档案目录查询模块,初步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大开发力度,各级综合档案馆聚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重要时间节点,深挖馆藏档案资源,主动编报档案资讯和党委信息,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影视制作等方式,积极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全市共举办档案专题展览32个、编纂档案图书资料40种、摄制微视频35个,市档案馆编报档案资讯46期、党委信息37篇,同时扎实推进渭源县元古堆红色档案开发利用项目,有效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强化档案宣传,常态化开展档案法律法规“八进”活动,创新开展“6·9”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在各级档案报刊、网站刊稿150余篇,举办集中宣传活动24场、发放档案文创产品3万多件,社会反响较好。

2021年“百年风华 历史巨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定西市党史档案展接待学生参观
2022年9月30日,“奋进新时代 档案颂辉煌”主题展正式开展
四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方面
提升管护条件,全市8个综合档案馆积极争取经费,新装或改造升级馆库监控、门禁、消防和馆藏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密集架、温湿度调控等设施设备,档案安全管护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列入“十四五”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的岷县档案馆于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基本配备了符合条件的档案业务用房,乡镇基本保证了两间档案用房,村级配套了两套以上五节柜,并积极落实档案“八防”措施。强化风险排查,各级档案局认真研判档案安全工作,常态化开展馆库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重点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全面开展安全评估,现场查找问题、限期整改销号,积极化解风险隐患。确保数据安全,各级档案馆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落实档案信息系统分级和等级保护和安全保密相关要求,实现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三网隔离”,配置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对档案数字化全过程实行严格监督和管理,实行档案数据异地异质备份,向省馆备份重要档案数据22.72TB。依托党委信息化建设,市、县区档案馆基本实现档案核心基础设施和系统软件自主可控。

开展消防安全演练
五
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8个综合档案馆全部配备了专用服务器、磁盘阵列、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安全保障等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施设备,接通了电子政务专网,初步建成“三网一库”,5个馆建有较为完备的档案信息化中心机房。大部分机关单位、乡镇档案室配备了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备,常态化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建成档案馆室一体化平台,紧紧抓住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项目建设有利时机,建成“定西市档案馆室一体化平台”,涵盖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在线移交、馆藏资源管理、档案利用服务3套系统,实现了电子文件制发、流转、归档、管理、移交、利用全周期管控、全流程在线办理,以及档案馆室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切实推动档案从“存量数字化”向“增量电子化”转变。目前已导入挂接第一批次15个单位档案目录5.8万余条。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积极争取将临洮县档案馆纳入全省“市(州)、县(市、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实施方案”,项目概算总投资576.6万元,其中省级以奖代补资金300万元,县级财政列支资金276.6万元,项目于2024年8月6日正式开建,计划2025年9月完成验收,建成后将为分级分类推进全市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经验。

2023年,定西举办定西市档案馆室一体化平台启动培训会
六
档案科技创新方面
“十四五”期间共申报实施档案科技项目5项,目前已结项3项,2025年底结项2项,通过项目建成全市“档案馆室一体化平台”、“公路工程质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中药材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及管理利用平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业务数据归档管理平台”等,切实提升了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成效。
七
档案人才培养方面
各县区档案馆新招考选调人员16名、补充公益性岗位人员6名,全市档案系统评聘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20人,工作力量得到增强。组建全市档案人才专家库,吸收档案业务骨干43名,参与档案评估验收工作。举办市、县区档案业务集中培训,档案馆开办“兰台大讲堂”,采取小批量分层分类分级培训的形式,“靶向式+多轮次”对档案馆和机关单位以及乡镇、村级、国有企业等领域档案人员进行实操培训,“十四五”期间全市共举办业务培训班52期,培训人员6100多人(次),档案干部队伍整体业务素养得到提升。

2022年举办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




馆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