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老 照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老 照 片

民国时期的时尚与风潮

发布时间:2020-04-17 10:25:23  作者:姜 如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20世纪30年代,正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温习功课的女学生。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过这样一句话:“摄影,不是像艺术那样去创造永恒,它只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之免于自身的腐朽。”老照片,就是那未朽的时间,以凝固的一瞬间,无尽拉伸和绵延历史的空间。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些鲜活的老照片,了解一下民国时期流行的各种风潮。

剪辫风潮

1912年9月23日,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的留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被称为“民国时期”。对于一个时代来说,这37年的时间虽短,却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清政府被推翻后,辫子作为封建统治的产物,国民政府下令群民剪辫,许多年轻人纷纷剪掉了头上的辫子。一条辫子的去留,成了革命的象征和弃旧从新的标志。而时髦的短发,也成了那时的“流行符号”。这股剪辫风潮从大城市向偏僻乡村推进,有的城市不仅进行剪辫的宣讲教育,还会请专业的理发师剪辫,如果想要特定的发型,只需花一点钱就可以。而南方地区则采用奖励的方法让大家剪辫,凡是剪辫者每人都会送一碗大肉面,这一做法引来许多民众剪辫。对于剪掉辫子,当时人们心情各有不同,有人兴高采烈,有人郑重其事,有人垂头丧气,有人哀号连天。大部分人在剪辫子前都会去照相馆,背对着一面镜子留影。从这张拍摄于1912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位年轻人的脸上没有热血青年的激情澎湃,也没有遗老遗少们誓死不从的哀哀怨怨,只有对辫子的淡淡眷恋。

西式婚礼风潮



20世纪30年代的西式婚礼


    从剪辫子开始,革命思想与西方文化还是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比如,民国的婚礼形式就发生了很多变化。

    张爱玲有一短篇小说名为《鸿鸾禧》,详细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新式家庭筹备婚礼的故事。她在小说中这样写道:“乐队奏起结婚进行曲,新郎新娘男女傧相的辉煌的行列徐徐进来了。在那一刹那的屏息的期待中有一种善意的,诗意的感觉;粉红的,淡黄的女傧相像破晓的云,黑色礼服的男子们像云霞里慢慢飞着的燕的黑影……”笔者每读至此,总要想象文中所谓“破晓的云”,直到偶尔看到这样一张民国婚礼的老照片,想象才终于获得了真实感受。照片中新娘穿着淡雅精致的中式旗袍,新郎则一身黑色西装。从新娘那长及地面的白色婚纱花冠,可以知道主人公应是20世纪30年代的新人。婚纱花冠在民国初年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并不流行。直至宋美龄身着白色长裙、头戴婚纱花冠的新婚照公布,引来无数女子艳羡,才让婚纱大规模流行起来。

    民国初期,传统的旧式婚礼仍占上风,西式结婚仪式仅具雏形,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繁文缛节、新旧庞杂,甚至有人题打油诗来讽刺当时西式婚礼的不伦不类:“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直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礼制服章审订委员会及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内政部部长薛笃弼主持修订《婚礼草案》,婚礼形制才慢慢规范起来。新的婚礼草案以旧式婚礼程序为基础,吸取新式婚礼的程序,既是对旧式婚礼的一种改良,也是对新式婚礼的一种变通。1935年,为响应“新生活运动”,彻底变革传统婚嫁仪式,以上海、南京等地带头,开始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与传统的家庭婚礼相比,集团结婚更具社会色彩。婚礼上,政府部门的代表承担了家长的部分职责,当然双方家长和介绍人也都出席,以示家庭对婚礼的重视和支持。

校服风潮

20世纪30年代,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女学生正在教室里跟随老师学习生物。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20世纪30年代,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女学生正在自习室里写作业。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结合,所诞生的校服成为时代的一大经典,其中以女装校服最引人注目。当时,校服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一部分传入中国。不仅中学有校服,就连一些大学也有校服。如,北平的培华女中、上海的中西女中以及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更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这些率先穿着“文明新装”的女生们,为社会带来一股新气息。

    文明新装融合了西洋服饰元素和中国传统服饰特点。文明新装形制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并呈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并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文明新装的裙子也比较短,但不曾缩短到膝上(在这以前的裙子下垂及足)。文明新装的衣料颜色以素雅为主,这就形成了20世纪20年代,女校校服的基本格调。1924年,清纯的女学生装束成为时尚。在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中,就有一段关于女子穿学生装的描写:“看她身上,今天换了一件蓝竹布褂,束着黑布短裙,下面露出两条白袜子的圆腿来,头上也改绾了双圆髻。”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一组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女学生仍穿着以素雅为主的文明新装、梳着千篇一律的学生头在图书馆里温习功课、在教室里跟随老师学习生物、在自习室里认真地写着作业。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内的摆设与现代图书馆已大致相同;书架上的各种中英文期刊丰富而全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都很高,能歌善舞,若不是日军的入侵与屠杀,这些安然读书、看报的女孩们恐怕是另一种命运。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8日 总第3447期 第三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