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岩心成为寻找地下宝藏的活化石
位于甘肃陇南境内的西成铅锌矿田,孕育着铅、锌、金、银、锑等多金属矿藏,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复杂的宝贝地带”。多年来,传统矿业的开发建设,没有系统完善的保存,大量的岩心资料被遗弃在勘查现场和野外,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潜在的实物地质资料被遗失。
金徽股份岩心的保存与岩心馆的建成,对地勘工作者研究西成铅锌成矿带以及甘肃省铅锌矿床意义巨大。同时,金徽股份岩心馆是全国最主要的铅锌成矿带——西(西和县)成(成县)铅锌成矿带中岩心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一、案例概述
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铅、锌、银等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混合所有制矿山企业。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的采选及贸易,主要产品为锌精矿、铅精矿(含银)等。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探矿成果先后荣获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第七届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被自然资源部列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成果”;被自然资源部树立为全国绿色矿山的典范;被中国矿业报誉为“中国绿色第一矿”。
厂区全景
公司现已建成3个岩心馆,岩心一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岩心二馆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岩心三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三个岩心馆保存了公司自有3个矿权自2010年勘查开始至今的50余万米岩心。该馆由公司自主建立、独立运行,负责公司自有矿权岩心实物资料的采集、验收、整理、保管及提供利用工作。岩心馆配备有:FBR18-75电动叉车1辆、五十铃轻型货车2辆、联想电脑5台、单反数码相机2台、YQZ-2全自动岩矿心切割机2台、颚式破碎机3台、岩心资料自助查询机2台等。
2017年,金徽股份岩心馆被原甘肃省国土资源资料馆确定为“实物地质资料岩心馆”,被自然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确定为“秦岭大别成矿省有色金属专业中心”,该馆有力支撑了我国中西部关键矿产成矿研究与找矿勘查。
二、实施背景
岩心实物是地质勘查中形成的最原始的地质资料,是地层特征的真实记录和实际反映。目前,地质勘查的岩心档案存在岩心丢失、编录资料档案质量不高的现象,岩心照片的收集整理不及时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岩心实物保存不完善:传统矿业的开发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追求经济效益,矿山勘探过程中的岩心资料,仅仅作为探明开发资源的“引子”,没有系统完善的保存,大量岩心资料被遗弃在勘查现场和野外,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潜在的实物地质资料被遗失,其部分价值无法持续体现。
(二)岩心编录资料档案管理不规范:对岩心地质资料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对借出的资料归还不及时,易存在丢失的风险;在档案管理方面,由于没有专人管理档案,与地质勘查不能保持同步。
金徽股份岩心馆的建成,对地勘工作者研究西成铅锌成矿带以及甘肃省铅锌矿床意义巨大。同时,金徽股份岩心馆是全国最主要的铅锌成矿带—西(西和县)成(成县)铅锌成矿带中岩心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根据自然资源部批准的《实物地质资料区域(专业)中心设立与运行方案》,按照共建共享的理念,建设“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铅锌矿专业中心”,整合自然资源实物资料中心与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岩心资源、馆藏设施、数字化设备、技术方法、人才团队等力量,共同做好秦岭-大别成矿省、昆仑成矿省等重要铅锌矿岩心、岩屑及其他样品的采集、保管、数字化、使用与共享等工作,兼顾区域内重要金矿、锑矿等矿种重要岩心,有力支撑我国中西部关键矿产成矿研究与找矿勘查。
找矿成果奖
三、主要做法
主要包括:岩心现场采集与编录、岩心运输、入库与保存、接待查询、观察;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基本实现了规范化与机械化、数字化。
1.入库准备工作:在指定的整理厂房进行完编录、采样、验收等工作后入库保存。
2.数字化入库存档:以岩心一馆为例,分18个区,每区配备有横梁式货架10个,每个货架有6层,每层可放岩心20-40箱,现累计存放岩心20余万米;每个岩心馆内部配备有横梁式货架和自助查询系统。在货架的每个托盘上都有标识牌,岩心标识牌上都详细记录了岩心的开孔日期、终孔日期、孔深等信息,对所有矿心和岩心的标本都进行了详细编录,并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对所有岩心均进行了扫描保存,实现档案数字化工作与归档整理工作基本同步。并配套建设了岩心资料查询机一台,可提供岩心地质资料电子档案的调取、查阅等服务;同时,通过矿区遥感地质图、矿体分布图,和具有代表性的矿石标本、岩心、矿心等实物资料,进一步了解矿体的赋存条件。岩心馆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岩心存储、研究与查看的效率,节省存储占地,方便了研究人员的研究分析。
3.完整保存全部的探矿岩心:在钻探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不断翻看岩心,详细对比分析,进一步推断矿体形态、对探矿效果明显提高,公司加强岩心的收集、保存、管理等手段,使得岩心完整度达到近100%,随着勘探的不断扩大深入,岩心不断增多,公司建设的岩心资料档案馆,为岩心的保管、编录、运输、存放和进一步开展绿色勘探、成矿因素研究、地质科研等技术攻关试验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基础资料。公司未遗漏任何的岩心,将所有的探矿岩心全部入库,供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查看、分析、研究。
4.岩心档案的规范管理:在岩心资料的规范管理方面,运用档案管理软件,对室藏档案目录进行了全部输入,建立了目录数据库2万多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目前,金徽股份0A办公系统正在升级改造中计划增加无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接口,未来,金徽股份将在0A系统中具备接口条件实现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移交。
岩心资料自助查询系统
岩心一馆外景、内景
岩心二馆外景、内景
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FBR18-75电动叉车
岩心标识牌
四、影响及效果
(一)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技术方法,制定适合本岩心库的管理工作流程,使岩心管理的每个环节任务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
2积极推进岩心库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便于与社会进行广泛信息交流,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提高自身知名度。
3.充分发挥岩心实物档案的价值,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经济发展等提供社会服务。
(二)支撑矿产成矿研究与找矿勘查
金徽股份岩心馆是我国关键矿产成矿研究与找矿勘查的重要支撑,实物资料中心收藏秦岭-大别成矿省重要铅锌矿岩心、岩屑及其他样品,兼顾区域内重要锑矿、金矿等矿种,重点任务分为六个方面:
1.秦岭-大别成矿省、昆仑成矿省等有色金属国家I类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保管、数字化、使用与共享等工作。
2.联合攻关固体矿产类岩心多参数数字化、数据库建设、数据应用等技术难题。
3.聚焦成矿区带内的地质问题和找矿难题,筛选重要钻孔开展岩心图像、光谱、XRF、磁化率等多参数数字化工作,基于岩心数据开展应用研究示范,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数字岩心平台分节点,推进透明成矿区带建设,为成矿区带内综合地质研究和成矿研究等提供全面、及时、权威、有效的数据服务。
5.整合资源开展资料二次开发利用,开发专题服务产品和公益性服务产品,提升行业影响力。
6.开展地学研学和科普基地建设等工作,助推地方经济卓越发展。
自2013年开始,先后有十余批高校师生到金徽股份岩心馆进行实习、教学、研究等工作,通过对岩心的二次开发利用,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对郭家沟铅锌矿床、西成铅锌矿带的地质认识,促进了该区的成矿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2篇,出版了《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成矿预测及实践》一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西成铅锌矿田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以郭家沟铅锌矿床为应用实例的《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找矿预测与实践》项目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徽股份岩心馆承担了公益性的科普教育工作,甘肃省地质学会每年组织全省优秀地质工作者来岩心馆参观学习,为进一步规范和推动全省地质工作起到了带头作用;市、县学生、社会人士利用假期多次来岩心馆参观学习,为社会了解矿业文化、学习地学知识、助力科教强国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司与中国地质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兰州大学、长安大学等知名院校携手建立了地矿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建成省级协同创新基地,设立深井开采实验室、充填工程实验室、选冶实验室,为科技研发创造了良好平台。岩心馆对合作高校全面免费开放、提供无偿服务,利用合作研究成果培养研究生8人。
先后有白春礼、王志珍、蔡美峰、莫宣学、毛景文、汤中立、武强、袁亚湘、田刚、古德生等10多位院士前来调研和指导工作。
截止2023年6月底,金徽股份累计实现营收超过55亿元,上缴税费8.63亿元,净利润16.38亿元,解决就业近1300人。
甘肃省地质学会参观
中国地质大学姚书振、丁振举教授查看岩心
全国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解读及经验交流会
绿色矿山院士行(首站金徽股份)
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会
全市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
金徽股份的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近年来,成功举办了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会、甘肃省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全国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解读与经验交流会、全国绿色矿山院士行等大型活动。
金徽股份是绿色生态理念的践行者、新时代绿色矿山的创建者、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的推动者、绿色发展的受益者。
在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下,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引,金徽股份将立足甘肃,面向全国,对接一带一路,做强做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未来的金徽股份必将成为以铅锌银等矿山资源开发为主,集科技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矿山企业和健康、规范、优秀的上市公司,以实际行动回报全体投资者、回报客户和员工、回报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