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民国时期甘肃(兰州)货币演变沿革梗概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4:00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公元1912年,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溥仪)逊位,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党统治初期,市场商贸、民间买卖所流通货币,仍沿袭清朝货币政策,以"银”为本位币。"银”的计算单位是"两”,也有"5两”、"10两”、"50两”" 100两”的银锭,民间通称"元宝”。辅币有"角银”(通称"钱”)、"铜元”、"制钱”(即"麻钱”)。当时除银两外,只有"宝巩”(今陇西县)局铸造"当十”、"当五十”、"当一百”为数不多的铜元在省城兰州及交通便利的大县流通。交通闭塞的小县及边远山区仍以银两和"以物易物”方式贸易生活。

  1914年3月,袁世凯大总统任命张广建为甘肃民政长兼都督。张广建来兰州在任时,从北京带来了一大批铜元。这时四川省铸造"当二百”、"当五百”的铜元,不断流人陇南各县。这样以来,兰州市场及甘肃全省便全面流通铜元。其间大宗贸易有银两;细小的买卖有制钱。进出口贸易、大商号、土地、房产、牲畜等交易及民生所需生活必需品,都能比价交换,平稳交易。到了1922年9月,陆洪涛任甘肃督军兼省长时,以省财政拮据,难以开支为由,采纳了地方士绅的建议,仿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在天水县铸造铜元的先例,开始在兰州设厂铸造"当十”、"当二十”、"当五十”、"当一百”、"当二百,,的铜元。因在铸造中掺人砂粉,质量极劣,民间通称"沙板铜元”。每银1两,兑换铜元20串文,民间深受其害。1927年,冯玉祥部国民军第2师师长刘郁芬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时,便将天水铸造铜元的机器搬运到兰州,于1928年在旧举院(今兰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潜园”设立甘肃造币厂,以挖掘出甘肃军阀马廷勷、马廷贤窖藏白银约200多万两,用民国三年(1914年)天津铸造袁世凯头像模型铸造面值1元的银元(民间叫做‘老人头’银元),还铸造了一部份孙中山头像的银元(1930年3月,蒋、阎、冯中原大战开始,国民军东下时带走了,没有在甘肃省内流通)。此外,还铸造宣统皇帝(溥仪)像的半元银元,流通于藏区,标为"藏元”。"老人头”银元不但在甘肃全省流通,而且还流通于省外。甘肃省政府明文规定,银元1元,折合兰平银8钱。同时铸造"当五十”、"当一百”、"当二百”铜元,布告全省流通。

  与此同时,甘肃省银号(原甘肃官银钱局改名)、甘肃银行、甘肃工农银行、西北银行、富陇银行、甘肃平市官钱局_、陕西省银行、兰州分行等省级地方金融机构,为了敛财,曾发行不同面额的纸质钱票、龙票、银票、铜元票、银元票、银元券、铜元券及钞票等流通市场。这种票券发行后,各金融机构,为了取信于民,更多的以纸币兑换硬币,当时还能足额兑换银元、铜元。又因纸质票券、钞票携带方便轻巧,一时市场贸易还能基本保持银根平稳,没有发生多大的物价波动上涨。

  1933年4月石日,国民党甘肃省政府通令,自即日起,全省停止使用银两,改用银币为合法流通货币。并规定折合标准为:原银7.巧钱,折合币1元。但民间土地、牲畜、房屋、粮油等较大宗贸易,仍暗中以银两交易,除大、中城市禁止银两交易外,民间及边远地区并未杜绝银两流通。

  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宜布实行"法币”政策。决定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新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明令禁止银币流通。同时限期银币持有者到银行足额兑换法币。11月9日,兰州颁发通告,停止银币流通。但甘南藏区、临夏回民聚居区及边远偏避地区仍半公开使用银币。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唯恐严令强制执行,将会激起民变和边远地区鞭长莫及,只好雷声大、雨点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装聋卖哑,敷衍了事罢了。

  综上所述卖甘肃货币在1935年以前,由于市场流通的货币是银两、银元、制钱,这些货币的本身就是有一定价值的银、铜实物。即使不铸造成有面额大小的货币使用,银、铜本身同样会卖成现钞的。它与"法币”的一张纸银币的8钱银两,有着本质上不同的价值差距。因此,在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暴发前的26年中,甘肃大地除了天灾兵祸,物价(特别是粮价)短期内上涨外,正常年景,货币一般基本稳定,物价始终维持原貌,从未发生大起大落,使居民疲于奔命的局面。例如在1936年以前,兰州当时1块(元)银元就能买100斤白面,其他居家过日子生活必需用品的油、盐、酱、醋、茶等飞也都是用几个铜板或几个麻钱就能买来。老百姓压根没听说过什么叫"通货膨胀”不知什么叫"货币贬值”这个新鲜名词。

抗战军兴,物价腾飞

  1937后"七·七”抗日战争暴发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全民奋起;前赴后继,浴血抗日,打击日本军国主义人侵救亡高潮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强意志,离经叛道的却采取了臭名昭著"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对日寇不抵抗的投降主义、认贼作父的卖国政策。在这个政策执行下,国民党正规军在与日寇交战中,有意节节败北,大踏步的后撤。这样以来,就使日寇侵略者野兽铁蹄,在中国神圣的大好河山领土上,长驱直人,如人无人之境。致使东南沿海富庶地区气相继沦陷日寇之手。在日本军国主义野蛮蹂躏下,大批爱国人士拖家带口,纷纷逃离虎口,逃到抗日大后方的兰州、天水各地。同时,由原供应兰州及甘肃全省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的物资中断。如布匹百货、生活用品等,市场物资供应开始出现供不应求,有时捉襟见肘的局面。特别是沿海难民逃至兰州,使兰州人口骤增,居住、吃饭问题,更显得突出。尤其是吃饭问题粮食供应日趋短缺。因此,粮价开始上涨。再加上掌管粮食的贪官污史,勾结粮行奸商有意囤积居奇,抬高粮价,牟取暴利,中饱私囊。真是达到了"朱门酒肉臭,野有饿死殍的惨绝人寰悲剧。

  到了1941年,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挹注财政拮据,无限制的加印钞票,导致通货膨胀,物价暴涨。仅以"民以食为天”的粮食为例。以1937年6月为基数,到本年12月底,上涨了10倍。其他生活必需用品,也随粮价上涨几倍甚至十几倍。广大穷苦老百姓深受物价飞涨所受吃了早上没晚上的穷困生活。如当时一个从黄河挑水串街走巷叫卖水的"卖水的”(兰州人叫"水客子”、"卖水的”)苦力水夫,汗流浃背的从黄河里汲取一担水奔波一天的收人,也只能买到2斤黑面。老百姓普遍受物资短缺,货币贬值,价飞涨而惶惶不可终日。

  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抑物价,控制货币发行权限。便于1942年7月r日起,财政部颁布法令,货币发行权力集中于中央银行一家独揽发行权。并明文决定,《纸币统一发行办法》。规定自本日起,所有货币发行,统由中央银行一家独揽办理。中国、交通、农民三银行在1931年6月30日以前所发行的钞票(券),限期交由中央银行接办。各地方银行发行的钞券,由财政部规定办法,限期结束其流通。甘肃省同时遵令执行。从此时起.兰州乃至甘肃全省统一流通"中央银行”一家发行的钞票‘但由于过多的滥发钞票,弥补政府财政赤字,形成票子满天飞,刺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恶性现实结局。国民党政府对此恶性结局,望钞兴叹,束手无策,任其愈演愈烈,根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来医治政治腐败,万人唾骂的顽固不治之症,直到倾巢覆灭,寿终正寝而后已。

  延至1945年初,兰州市的物价更是惊人骇闻的暴涨。由当时甘肃省物价管制委员会(由原甘肃省平衡物价委员会改名)以兰州市物价最近最高物价评估审定的物价。且在《西北日报》上公开发表的行情是:

  阴丹士林布每匹6.2万元、青市布每匹4万元、河南禹州明白土布每尺2200元、华山牌香烟每条(100支装)2900元、盟友牌香烟每条3600元,小麦每市斤1900元。兰州市黄金每市两官价3.5万元,而黑市已涨至5.9万元,甚至突破6万元。当时以民间奢侈品昂贵价格莫论。就以与民生吃饭问题的小麦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小麦每市斤官价是1900元,而想买到小麦,不走奸商粮贩子的后门,就是掏上2000多元也买不到1斤小麦。事实上市场上的小麦每市斤已涨到2-2.5千元。

  1946年2月,兰州市黑社会的高利贷已在市面上半公开的出现。如向钱庄10万元的借款,钱庄先在10万元的借款中扣除30%的利钱3万元,借款人只能拿到7万现金,但为期仅限1月,仍须还10万元,而且必需黄金、地契作抵押。到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解放以后,据闻高利贷利率高达50%、80%,甚至有今天借1000万元,明天还2000万元的"拆息”发生。1946年11月,兰州电信局布告:电报、电话费上涨10倍,每封平信邮资法币100元,照明电灯每度为390元,包灯(50瓦)每盏每月为3900元。广大贫苦老百姓没钱交昂贵的电灯费,又点起了储藏好久的煤油灯和清油灯。

  1947年,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后,甘肃国统区通货继续恶性膨胀,货币狂跌贬值,刺激物价腾飞上涨。据官方公布,物价由1937年"七、七”抗战前为基数,到本年底上涨了14.5万倍。1万元面额的大钞票开始发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货币贬值严重到惊人的地步,现举以下与民生效关的4例,就可以完全透视国民党反动政府势必走向灭亡的必然恶果:

  1.1937年7月以前,100元法币能买到两头耕牛,到1947年年底只能能买1/3盒火。

  2.西北毛纺织厂的工人,每天最少工作12小时,一个月工资买不到20斤面粉。

  3.理一次发,也要240万元。1斤普通茶叶‘售价84万元,一套布料女衣的缝制手工钱,官价高达68万元。

  4.最为"天方夜谭”式的现实事例是,老百姓竟然用彩色"法币”糊炕围子、墙围子、顶棚。因为提上几大捆法币连糊墙的花纸都买不来,只好用法币面值不抵糊顶棚的花纸糊墙了。另:据闻重庆市场,用一袋子法币,买不来伺样容量的精细蔬菜。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为了挽救因发动全面内战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宣布改革币制,公布《金元券发行办法》,全面发行金元券,货币以金元券为本位币。金元券面额,分为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种;辅币分为1分,5分,1角,2角、5角五种。所有以前发行的法币,以30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法币停止流通,兰州市于8月23日起实行,甘肃全省少以金元券代替法币。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为了更残酷地搜刮民间金、银、外币、遵照《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的规定,以黄金1两兑给金元券200元、白银1两兑给金元券3元、银币1元兑给金元券2元、美国币1元兑给金圆券4元的比例,以行政命令,收兑民间金、银、外币。8月23日仅兰州市就收兑黄金300两,银币13万元,白银6000两,美钞200元。至10月30日,甘肃全省收兑黄金_4232两,白银152-600余两,银币674155元,五角银币55枚,银角币6716枚,美钞9788元,港币336元。币制改革后不到两个月,民间大量金银、外币,又一次被国民党政府从人民手中掠夺了难以数计的黄金、白银、外币的财富,而人民手中得到的则是一堆废纸。

  1948年9月,兰州市政府颂布公告,严禁各行各业,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印发了《兰州市物价手册》,该手册对2000余种物品及劳务价格依照本年8月19日最高市价照规定比率折合金元券核定执行。《手册》中核定:中等小麦每市石(150市斤)金元券11.5元(折合法币为3450万元),以下计算比率雷同。清油每公斤0.8元,斜纹布每匹32元、白市布每匹30元、市布每匹35元,煤砖(重7.5市斤)每块0.04元,火柴1包0.17元,大饼1斤0.13元,就连一碗牛肉面,也售金元券0.2元(折合法币60万元)。虽然政府公告以最高限价经营,但市场价却像脱缰野马仍恶性直线飞涨,成了骇人听闻的天文数字。兰州市政府制发的《兰州市物价手册》,当时任兰州市市长的孙汝楠哭丧着脸曾对笔者说:"国家弄成这个破烂样子,真是叫人心灰意冷。我这个市长,头上婆婆太多,干什么事,婆婆不点头,休想抛头露面。这个《物价手册》也是奉省主席郭寄娇面谕而公布的。根本没人理睬的官样文章,更是一张遗臭万年的废纸。”孙市长的交谈,充分说明了国之将亡,悲观失望的心声。

  在1948年6月,5万元面额的大钞也出笼了。更刺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一老百姓叫苦连天,求生无门。但贪官污吏,巨头奸商,则腰缠万贯,招摇过市。市面形成了"朱门酒肉臭,野有饿死殍”的极端悬殊的局面。

 1949年2月4日,全国邮资加价4倍。一封平信邮资金元券3元、航空6元、电报每字5元。兰州至上海飞机票44050元,公路运输:客票每人每公里10元,货运每吨公里68元,食盐每市斤25元。物价较上年底上涨率在200%以上。

  同年2月15日,国民党兰州市政府公布1月份物价上涨指数。以1948年8月19日"金元券”发行日为基数,物价总指数为8702.55,较基数上涨87.05倍。其中:食物类(包括12种)上涨74.42倍;衣着类(包括12种)上涨90.54倍;燃料类(包括4种)上涨122.88倍;杂项类(包括7种)上涨117.24倍。

  到3月底,兰州市场物价生活指数已上涨为2579倍,比2月份上涨了两倍半。邮电、航空再次加价。一封平信邮资金元券100元,兰州至上海的飞机票价为196.7万元。

  通货恶性膨胀,货币狂跌贬值,物价腾飞猛涨,钞票(金元券)形同废纸,民间普遍拒绝使用。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为挽救岌岌可危、即将覆灭的黑暗腐败反动政权。于1949年6月3日起,向民间、商界以每两定价0.8元强迫收购所需白银,在兰州甘肃造币厂用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模型开始铸造面额1元的银币。藉以作垂死争扎,维持气息奄奄、日落西山的覆巢危局。铸造银币以后,政府各项税收、邮电、航空、公路、市场贸易、公教人员薪俸等,均明令实行银元本位制。如一封平信邮资银币0.04元,电报每字0.1元,兰州至上海飞机票117元。公务员薪棒支给权宜办法,以甘肃省政府为例,简任职的厅、处、局长,月支银币20-30元;荐任职的秘书、科长、技正15元一20元;委任职的股长(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5-10元;雇员、工友均2元。这个江河日下、苟延残喘的破烂摊子,勉强凑合维持了不到3个月,兰州、甘肃全省就解放了。

  1949年6月22日,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宣布金元券停止流通。出笼不到10个月的金元券,便成了连收破烂的人也不收的一筐废纸了。国民党中央银行为了支付军政巨额开支,居然发行面额50万元、100万元连印刷都不能抵补的钞票,同时发行100万元、1000万元的本票。新疆省发行面额1000万元新疆钞票。真是骇人听闻,这充分暴露了蒋家王朝迫于四面楚歌,濒临灭亡,社会市场的一个缩影。相反,正好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长驱直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给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金元券停止流通后,国民党政府于1949年7月3日,再次实行金融改革方案,抛出了最后一张救命王牌,发行"银元券”。甘肃省于7月19日执行。银元券面额分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种;辅币分1分、5分、1角、2角、5角五种。银元券在甘肃发行不到1个月,有些边远偏避地区的人民连银元券的面目还没见到,同遭金元券成废纸厄运,随着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灭亡,昙花一现地也同样成了不屑一顾的破烂废纸了。

  伪中央银行为了收回和销毁散流于市场、民间的金元券,规定金元券5亿元,兑换银币1元。仅据国民党中央银行兰州分行不完全公布的统计数字,仅兰州市在1949年6月6日,8月5日两次就将收回的旧法币510箱。总计2703.0亿元,投人黄河销毁;金元券150箱,计200余亿元烧毁,外县所收旧法币2万余箱,均令就地销毁。全省共销毁法币、金元券83927亿元。流落民间无法收回的数字,据估计还是相当可观的。

天上飞机响.地上椭椭涨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钞票,是在重庆印刷的。兰州市及甘肃全省流通的货币,也是从重庆由飞机空运到当时甘肃省政府(今甘肃省人民政府驻地)大门前的中央银行兰州分行(今中国农民银行驻地),然后用汽车运送各县。在兰州的各机关从银行里提出来的钞票,经常是连封条上浆糊还没干就原封不动的发到公务员的手中。公务员领到面额1万元、5万元、10万元、50万元甚至100万元成捆月薪大钞票时,只急忙点捆(封)数,顾不上细点张数。提上一大包钞票,就急行军似的往兰州市曹家厅"黄牛党”(当时民间把黄金、银元贩子叫做"黄牛党,)银元贩子黑市上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争取时间把即将成废纸成捆钞票多兑换一块(元)银元,因为当时物价一日数涨,早上一个样,中午一个样,晚上又是一个样。银元贩子好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捉摸不透。"黄牛党”乘机兴风作浪,一片公开的叮当之声他们以"袖里乾坤”(双方在袖筒里握指示价)来决定兑换价码。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变几个花样。现以当时甘肃省政府荐任职的秘书、科长为例,月薪能领到金元券1.5-2亿元之间。因金元券4000-8000万元,只能兑换银币1元。如月薪2亿元金元券的公务员,抢时间先跑到"黄牛党”黑市上,能兑换到4-5元银币。稍迟一步,同样数额的金元券,就只能兑换3-4元,再迟一步,就成1-2元,记得省政府一位办事员,提着一个月的薪俸金元券4000万元,气吁喘喘、汗流侠背跑去兑换银元。"黄牛党”只给5毛(角),办事员哀求地说:"这是我一个月的薪傣呀,全靠它养家糊口,能不能多换点?”银元贩子待理不理,盛气凌人地说:"4000万元,听起来怪吓人的,理个发都要240万呢。用不了1个钟头,你这包票子就只能换4毛,或换3毛。到明夭连生炉子的几把柴火也买不来,就变成一文不值的一堆废纸了。”这个办事员气愤地到山货铺里只买了一把细瓷壶、4个茶杯,1个茶盘。从这件细小现实事例中,可以透视"国之将灭亡,票子成废纸”的缩影和生动写照,当时兰州市面上流传两句民谚顺口溜。有云:

  "飞机响一响,椭椭涨一涨;飞机转一转,椭椭涨一万”。

  (飞机,指运来钞票的飞机,椭椭,当时民间把银元称为椭椭)。

  这虽属民间顺口溜,但充分证明过多地滥发钞票,刺激物价飞速上涨的实情。

  国营商贸单位、私营店铺商号,将营业收人的钞票,立即兑换成银币。生怕纸币狂跌贬值,或变成废纸。可民间居家过日子的生活必需品,如米面、燃料、肉类及油、盐、酱、醋,小商小贩等经营行业,普遍拒绝使用钞票,全都以银元、铜元、制钱为流通货币。

  延至1949年5月18日,战犯马步芳代理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7月27日真除)后,更加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大肆搜捕杀害中共地下党员、民主进步人士。强行抓兵、征粮、征款,强暴野蛮苛政,迫使兰州市及全省各县各级学校、工厂、各行各业,纷纷奋起举行声势浩大、响彻云霄的罢教、罢课、罢工、罢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抗议政府"欠薪”等一系列政治游行运动,陇原大地,达到高潮。尤其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500万敌军。特别在1949年4月20日-22日,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渡长江天堑,挥戈南下。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政府首都南京,宣告蒋家王朝22年的黑暗腐败统治彻底灭亡。

  在西北的蒋、马(马步芳、马鸿逵)匪邦与人民为敌到底的反动顽固派,白日做梦,妄图以卵击石,负隅顽抗,垂死争札,挽救危机。

  但在币制改革的骗局还没演完,已临近八、二六”兰州解放前夕。第一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指挥下,已兵临城下,直指兰州。蒋、马(特别是马步芳)残余势力,全被歼灭。兰州于1949年8月26日宣告解放。国民党政府在甘肃、兰州的军事、政府、经济土崩瓦解,随着其政权的覆灭,在钞票变成废纸的面前,更加速走向全面崩溃。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