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引洮工程的历史回望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4:00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据史料载,甘肃各地自清代到民国期间,几乎连年天灾兵祸,一度 "田庐湮没、村落焚毁。树皮草根,俱已食尽。人相争食,死亡枕藉。山羊野鼠,亦均啖罄”,出现"外出逃生者,多被饿死于野外”,"哀鸿遍野,积尸盈道,狼狗成群,聚食死尸”,以至"尚有饿倒未死,而被狼、狗活吃者”,"更惨者,饥民争食尚未死绝之体”,"甚有母亲已死,而婴儿尚爬在尸体胸前吃奶者”的惨景。因长期干旱缺水而引起的各种灾难,加剧了陇中人民对水的企盼,更把渴求的目光投向那波涛翻涌的洮河。

  洮河,属黄河上游支流,发源于碌曲县西南部西倾山东麓的勒尔当,蜿蜒而下,到岷县折向东流,在永靖县刘家峡注入黄河,全长600余公里。陇中人民引用滚滚洮河水的梦想,由来已久。据考查,早在东汉,马援引东峪沟水教民种稻。宋代,郑宪民在临洮城南开渠,引洮水灌田。明时,杨继盛教民制桔槔,引水灌溉。至清朝,曾有人引三岔河水灌溉洮西十八里川。

  民国时期,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引洮济渭”设想,可视为今日引洮工程的先声。1935年,甘肃省参议会马伟、陈世光等6人提出"引洮济谓”议案,"建议省政府勘测引洮济渭水利工程,增加农业生产”。其理由是"本省森林稀少,雨量失调,兼以水利未兴,地多旱田,每遇亢旱,束手无策。年来政府注意,际此对于各县水利次第兴办,成效卓著。惟按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各地,渭河沿岸平地,土壤肥沃,产物丰富。然以渭水流量不足,雨水失时之年,上源无法灌溉,下源即成旱田。若不兴办水利,以裕灌溉,则沿渭河百余万亩良田每年生产减少,影响人民生活、经济,殊非浅鲜。”且"洮河水位高出渭水千百公尺,迭经陇渭各县人民呼请政府派员勘测,尚未见诸实施”,"建议政府派员再行详勘,引用洮水一部分流量,以济渭水之不足,俾令陇(西)、武(山)等县沿川土地,扩大灌溉区域,于增加农产,裨益本省人民经济,良为不可缓之图也。”这一议案,经省议会决议通过后,报送省政府.并经转饬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认为:"引洮济渭虽可调节渭河水量,增进灌溉效能,但洮渭两河分水岭最相接近之处,尚达20余公里。不惟沟通两河势须开挖水道,且须于洮河建筑坚固之提水大坝,用以抬高水位,而极其效果,则不过仅分一部分水流量以作渭水灌溉之补助。权其经济价值,似属工巨利微。且引洮入渭后,足以影响洮河本身之航运及沿河灌溉”,"似应从缓办理”,遂被搁置。

  1938年5月,甘肃省陆地测量局派员沿临洮至官堡、峡城、柳林、贡马窝、渭源、河沿、温家川等地,对引洮济渭线路初步进行了勘测,并绘制了"引洮济渭水准线路图”,报送省政府。省政府又以"陆地测量局未完成原来规定之范围,难作设计根据”为由,"饬该局继续测定”。

  1942年12月29日,《民国甘肃日报》登载了署名"窦宗默”的文章《开引洮河灌溉皋榆定隆等八县之初步研究》,文中对开引洮河水来解决甘肃中东部地区干旱缺水问题重要意义,从理论上作了初步阐述。

  1943年,甘肃省农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陇西代表重新提出"引洮入渭”,认为"渭源、陇西、武山、甘谷等县,虽居渭水上流一带,然缺乏水源,常年干涸,无法灌溉……”如能引洮水入渭,使农田变为水地,则农产之增加曷止十倍”议案在会上通过后,当即报请甘肃省政府筹款办理,并饬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测量设计。然而,林牧公司复函省建设厅称:"此项工作,因距离太长,地形复杂,需要人员过多,本公司现有工程人员及测量仪器,大部分调往河西工作。以目前情形而言,尚有不敷之感,实无余闲可资抽派,且在时间上亦所不许。所嘱一节,歉难照办”。遂不了了之。

  建国初期,陇中地区虽然搞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但由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每逢大旱,收成仍无法保障。1957年,定西专区提出了引洮河和大通河两项工程计划,这一计划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引洮工程的最初构想是:从会川县(1958年4月并入渭源县)九甸峡(今临潭县与卓尼县的交界处)首引洮河水入渠,途经陇中10 县到达靖远县新堡子川,全长700公里,流量100立方米/秒,浇地500万亩。1958年1月,省水电局组织62名技术人员进行了实地查勘,肯定了这一方案,并把引水范围扩大到陇东。同年2月,中共甘肃省委第二届二次会议作出了引洮河水上董志塬的决定。

  1958年2月,由省水电局牵头,抽调兰州水电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等1 2个协作单位共9 0 0多人,分赴各勘测区兼程工作。3月初,提交了《引洮河及大通河灌溉工程勘查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5月底基本完成第一大段工程的勘测定线,6月初完成渠道断面设计,6月中旬粗线条地勾划出了首段工程蓝图的大致轮廓,并完成了《甘肃省引洮工程总量初步计划》。工程计划从海拔22 64米的古城,将奔腾北去的洮河水全部拦截,转向东流,引灌临洮、定西、兰州、天水、固原、庆阳等21个县市,总干渠达1150公里。

  1958年6月1 7日,在岷县固城举行了有15万多民工代表参加的开工典礼,省委书记张仲良、省长邓宝珊等出席大会,张仲良发表了讲话,并宣布引洮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实行工区制组织施工,由参加分段施工的各有关县组成工区,最多时达15个工区。最初计划施工人数要保持23万人,农闲时增至30万人以上。但开工初仅有10万人左右,1959年3月最高达到16.9万人。此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农村生活困难等原因,施工人数不断减少。1960年7月,为贯彻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和"以粮为纲,全面安排”的方针,再次精减3.6万余人。8月,实施"精减民工,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案,又减员近2万人,实有施工人员4.35万人。1961年6月,绝大部分民工返回农业第一线,仅有3500余人留守古城库区。1962年4月,将最后500名民工遣返农村。至此,引洮工程全面停工。

  开工之初,引洮工程实行"民办公助,土洋并重”的方针,国家除了组织领导、勘测设计、技术指导、承担大型建筑物资供应及部分资金外,各工区的劳动力调配、民工伙食和工具负担、器材供应以及所需一般技术力量等费用和资金,全由各县负责包干到底,由县上和公社统筹解决。工程历时近三年,共"完成土石方1.6亿立方米……用工6000多万工日,使用国家投资约1 .5亿元”。

  在今天看来,当年引洮工程的上马,其主观愿望是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省委提出的"苦战三年,基本改变干旱面貌”的号召,但因受"大跃进”、"反右倾”等国内政治大气候的影响,加之对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导致工程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如此,它留给人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正如西北局在《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引洮工程彻底‘下马’给党中央、西北局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的,"这是我们大家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次历史教训”。

  甘肃省档案馆至今仍珍藏着1958年朱德为引洮工程的亲笔题词"引洮上山是甘肃人民改造自然的的伟大创举”,无疑是甘肃近半个世纪这段曲折而壮阔的引水工程的历史见证。
历史在人们深深的企盼中掀开新的一页。2006年7月5日,国务院会议审议通过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报告。2006年8月5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通知甘肃发改委,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立项。2006年11月22日,引洮一期供水工程正式开工。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