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封禁盐官盐井真相

发布时间:2013-04-26 16:16:26  作者:陈建荣  来源:《甘肃档案史话》  浏览次数:

  
  1994年冬,礼县盐官镇耆老李晋善、独秉忠、魏志忠等组织四乡百姓重修盐井时,在原场务所旧房墙缝中发现了一些解放前的旧档案。其中有国民党西北盐务局、天水盐务局《关于封禁盐官盐井的训令》,有盐官镇民代表王俊才及全体盐民请免封井的呈书。虽然,档案有些残损,但基本内容大致完整,钢板铁笔刻印的公文,浓墨小楷的呈书,字字句句,十分清晰。这些档案真实地记述了解放前震惊陇南的盐官镇封井事件的真相。这是解放前重大事件档案不可多得的发现。这一发现弥补了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盐业档案的空缺。对于编修盐官镇《盐井志》和《甘肃盐业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盐官镇盐井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考证,盐官镇盐井的至少在西周秦非子牧马成名前就已开发。马饮卤水、煮水为盐,是陇上早秦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秦封泥"西盐”是战国时秦国在此设官管盐的实证。《晋书·食货志》记载:太和四年(230年)、熹平四年(252年)司马懿曾两次请兴盐官盐井,以兴军实。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盐官盐井"水与岸齐,味与海盐同,相永营煮不辍,古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水经注》还将附近今彦麦沟水称"盐官水”。这一记载表明,盐官井盐味与海盐,民间喜用,历代相承营煮,官名还易为地名、水名,官名地名同用。从唐宋元明清正史和盐井碑文记载看,盐井生产除因战乱、灾害影响外,从未中断。井盐年产十余万斤,销地甚远,"西南通徽成阶文礼县汉中,东通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又为国助边储有所赖,通商货利无不盐。”
  盐官盐井闻名陇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陇民,有口皆碑,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解放前国民党当局却以"产地散漫,不便管理,品质低劣,不合卫生条件”为由进行封禁,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根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对盐民耆老的调查,国民党西北盐务局、天水盐务局《关于封禁盐官盐井训令》所举理由完全是编人的鬼话,编造出的幌子。其真实之意是为发动内战多收税款,而盐官井盐销地广、盐户多、肩挑叫卖,本少利薄,加收盐税需增添人员,管收麻烦。于是制造出了违背民意,震惊陇南的封井事件。据盐民耆老回忆,酿成封井事件的原因由来已久,国民党当局压迫剥削,迫害盐民的事情甚多。
  九十年代盐官镇南街八十多岁的盐户董老回忆,封井的事件是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加征食户捐引起的。当时陇南各县土匪横行,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困难。加征食户捐后盐民辛勤煮盐,雨天都不歇息,仍交不起税捐。盐民董腊月因交不清税捐,被盐务局稽查一顿鞭打,遍体鳞伤,差点丢了性命。盐民知道后联名告到省盐务局。因盐官盐井属西和盐务局管,局长马合情与省盐务局长有宿怨。盐民上告后马合情丢官。盐民的官司表面取胜,但是省盐务局头目对盐民的上告深深划上了一个印迹。认为盐民刁横,不交税款,不服管理。此后,盐井生产虽没有发生大的波折,可是税捐太重,盐民与盐务局在收税问题上时有摩擦,税捐时有拖欠,盐务局与盐民的矛盾逐渐加深,一场迫害盐民的大的事态早在酝酿。1935年西和盐务局为清交税款,给盐民叶子放麻,动真格,来硬的,对交不起盐税的盐民捆绑吊打,不交税款的不放人。手段用尽,折腾了好些天,收来的税款仍不多。于是,以交不清税款为由,停井40多天。
  抗战胜利后,人心思安。盼望和平,然而与人民的愿望相反,国民党反动当局,为了发动内战的需要,巧立名目,不断加大税捐征服的力度,而盐官盐税时有拖欠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从这一状况看,西北盐务局、天水盐务局封井的训令不过是欲盖弥彰,其实质和核心是解决盐税的拖欠问题。这就是封井的真正原因。
  1946年2月西北盐务局和天水盐务局两级封井训令下发后,西和盐务局张贴布告,随即停井向盐民追要欠税,并扬言交不清税款,马上用石头填井。当时盐官镇共有盐民200多户,大多没有田地,全靠煮盐为生,封井训令一下,等于断了盐民的生计。为了生存节衣缩食,买房买衣交纳盐税。同时联名上书天水盐务局,陈述不要封井的理由,其言辞真实恳切,催人泪下,凡善良之人无不为之同情。
  盐官镇盐井水夫灶户200余家,皆以煮盐度生。别无副业又无其它技能。抗战期间,盐税由一倍加至七十倍,民等忍饥受寒,煮盐纳税供给前方将土,盼望战争结束,减少税款好度生活。而今抗战胜利人民共庆,而税款未见减少,盐民皆以粥物买衣交纳税款,希图将来之生存。忽来封井之令,盐民闻之莫不悲泣。民等以盐为业,舍此不能度日,封井实属置百姓生命于不顾,请望体恤民情,免除封井之令。
  盐官盐民被逼在封井的绝望路上,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西和县参议员魏起元,盐官镇民代表王俊才代表盐民直接上书国民党甘肃盐务局,陈明不要封井理由。书中说:"盐民盐井自汉唐以来,行销陇南各县,万民欢迎,食井盐者不但无发生疾病,而且此盐可消瘿瘤。”一些盐民还准备到天水、兰州请愿。在社会各界正义舆论的压力下,西北盐务局、天水盐务局不得不有些让步,答应半年后封井,并提出交清全部税款才能开井。这次封井先后达40多天。
  虽然盐井重开,但国民党西北盐务局和天水、西和盐务局,仍常以封井要挟,动辄恐吓、威胁盐民。1947年盐官镇划属礼县。1948年国民党天水盐务局和礼县政府,为从盐民身上榨取更多的钱财,再次停井20天。对交不起盐税的盐民一律停供卤水。1949年礼县解放前夕,井盐产销时停时产,气息奄奄,盐民熬煮者寥寥,仅有60余户盐民挣扎着以盐为生。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