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兰州握桥的创修和拆除及移建史话

发布时间:2013-05-03 09:23:54  作者:杨兴茂  来源:《甘肃档案史话》  浏览次数:

  兰州握桥的旧址在今西津东路雷坛河,即阿干河上,之所以称为兰州握桥,是由于两端翼亭,形如双拳紧握而得名。兰州握桥又叫卧桥,当是以其弯曲有致的造型,浑如卧波彩虹般的桥而名之。山水之城兰州,自古就是一个多桥的城市,夙有桥城之称。仅据清代方志记载,除了大家熟悉的铁桥之外,如,五泉麓先登桥、段家滩迎旭桥、通远厂子南太平桥、东岗镇巩金桥、拱兰门外南秀桥、城南郊外浩门桥、东关石桥、东柳沟张家桥、城东20里岩望沟桥、城北郊外神济桥、安宁西北沙并桥、城南20甲船底岗桥、西果园以北西津上桥和以南西津下桥、土门墩西秀桥、城西南3里惠远桥,等等。然而,尤以兰州握桥最负盛名。
  据1989年第3期《兰州今古·雷坛河小史》考证,雷坛河建桥之始,"相传昉于唐代”,是说跨河的侨始建于唐代,当时所建之桥,称作河厉桥,意为河流过渡之处的津梁。当初,是以石材为基本原料而构筑的一座小距离、低跨度式便桥。由于阿干河源头始于马衔山,流程长,沿途沟岔支流多,哨雨水鞲变化大。而握桥所在地段,距阿干河流入黄河,近在咫尺,仅约五百米左右,处于河水险情最大的尾阊阶段。偶遇暴雨洪灾,河水骤涨,不时毁桥断路,交通为之阻隔。
  改建河厉桥为兰州握桥,伊始于明代。乾隆《皋兰县志·桥津》篇记载,位于西园以尔的"卧桥,当阿干河上,明永乐中建。清嘉庆二年(1797年),县民刘汉捐资重修,嘉庆十一年(1806年),布政使蔡
  廷衡修桥西迪幽堤岸。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绅士曹晓霞补修。光绪三十年(1904年),公募重修。”又说,"卧桥又名三公桥,在袖川门西二百步阿干河上。架木横空,穹窿特起,东西十余丈,高三丈。下无柱,上覆盖如屋,楹栏齐整,匠心极巧。”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在新建握桥时,充分汲取前代教训,反复论证河水流量,实地测量两岸跨度,并精心设计结构独特、坚固耐用、具有民族风格的握桥样式。"高可瞻不测而避洪峰,长可变天堑为通途,历有明一代至前清三百余年而不坏,堪称匠心独运的杰作。”清嘉庆初年,以民捐三千两白银重修时,踵事增华,光大发扬,除继承其原有特点外.还在握桥两端增建气度不凡的砖砌翼亭.藉以雄镇两岸桥基。桥东翼亭的额题匾文是"空中螯背”,西岸亭额"天上慈航”。尽管尔后数度爵修,皆保持其原样未变。兰州握桥堪与兴隆山麓大峡河上的握桥(均利桥),以及渭源握桥(灞陵桥)梢媲美,成为兰州声名远播的一大景观。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此乃宽幅有限的木质高桥,历代只可行人,不能过车。鉴于此地乃城关与七里河接壤点,又是交通要冲,为解决往来车辆通行问题,过去曾在握桥南侧,建有一座石墩木面,单行车道的平桥。
  《兰州市公路交通史》在第二章第三节谈及兰州握桥时,以所存史料和专业术语叙述了握桥的桕关数据和建筑结构,对于我们从建筑学的角度,了解握桥的原貌实体利民族风格不无裨益:"兰州握桥净跨22.5米,长27米,高4.85:米,宽4.6米。建筑方法为:在两岸石基上用圆木和方木,纵横榈间垒起,层层向河心挑起,以便桥梁受压后不向河心凹曲。两头向河心靠拢到相距五六米,用木质支架接搭而成。桥画建有桥屋,横台修楼阁压在挑梁底部,使桥梁稳固而美观;”如果看了上述史料,倘若再能看看当年的兰州握桥老照片或擦桥模型,就会对其原貌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关于兰州握桥被拆除的纪实史料,多年来,笔者曾留意于各种地方报刊书籍,未见点滴有关信息。好在笔者于1994年参编《中共甘肃党史大事记》一书时,在省档案馆焰藏28-I-145号卷内,有幸查到省政府于1953年8月1日,函报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义务管理局《关于兰州握桥拆除经过情况》原档。这份函报原件,是对该局1953年5月25日致函甘肃省政府,调查拆迁经过情形所作的复函,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史实真像,颇有史料价值。现作如下简述,以飨读者,并供文史同仁研究参考。
  1951年8月14日,与兰州握桥并立而行,相辅相成的车行平桥,突被暴发的山洪"推走”,—时交通为主阻绝。省政府当即决定,拨出专款,在河面新建—座长22米,宽1 5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孔大桥。
  嗣经工程技术人员实勘,专家调研论证,当时施工的难点在于:因此处地形所限,如果要保存握桥文物,"所建之桥须向南移20米。这样,桥之两端要遇到四墩坪和华林山伸出的两个山咀,此段千道须增两个大弯道,实影响城市发展。同时,桥之两端广场,必要碰上另一古迹金天观,故南移桥位,实属困难。再者,此处山洪经验,要建立之桥。必须较被山洪推走之木平桥位提高一二米。而过去木平桥位,已较原握桥两端,高出许多。因此,路面垫高后,握桥大部将湮入地下,仅露桥顶。而且,河东西岸,现行公路地势低下。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将来沿河道路的路面,亦须大大提高。因之,握桥两端势必埋入土中。这样,握桥不仅极不美观,亦难保存。”
  当兰州握桥是保存还是拆除的问题被提出以后,时任市建委主任张宗逊亲临现场视察,聆听各界意见。兰州市政府召集市府委员、市协商委员会委员,邀请社会人土,进行多次讨论,皋兰县政府也作了这样的讨论。一致认为,此事难以两全,同意拆除兰州握桥。最后,经省政府第7 2次行政会研究通过,方才将兰州握桥拆除。
  至于兰州握桥具体拆除的时间,文中未曾提及,估计当在同年之内。关于兰州握桥的善后工作做得很细。先是请老工匠将主要木质结构诸如斗拱等,妥予拆下保存;并将握桥分段拍照备用;还对握桥的历史、构造等素材,作详细纪载,"以便将来或移地重建,或作成模型陈列于博物馆”。文中还谈到,"所摹绘之握桥原平面图及其照片,已由本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并曾转报西北局文化部备查”。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当年握桥被拆后,其所拆各种大小木件,存放何处?因无史料寻觅,已不可考其所终。
  时过60多年,兰州握桥终于迎来了移地重建于兰州水车博览园的美好时光,以其亮丽的艺术造型,圆了市民的盼桥梦,深受观众的喜爱,这是值得庆贺的。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