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猛勇的向前 ——雨花英烈张霁帆致十哥张立如信

发布时间:2025-02-11 16:38:53  作者:李 勇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开栏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雨花英烈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杰出代表。他们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许多人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倒在与敌人斗争的最前线。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到,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纸短情长,信仰如光。雨花英烈生前留下了一封封饱含深情、力透纸背的家书,是其风雨如晦的革命岁月中最真实的情感写照。这些家书或提笔于紧张工作与生活间隙,或写于阴森牢狱,或寄自烽火前线,字里行间阐明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坚守,厚植着对家国大义的时代担当,诉说着对远方亲人的殷殷思念。为大力弘扬雨花英烈崇高而伟大的革命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本报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携手推出《珍藏书信·雨花忠魂》栏目,通过一封封家书,追寻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辛探索、浴血奋斗的光辉足迹。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亲人相聚,在欢声笑语中展望新的一年。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对于革命者而言,这样温馨的时刻是奢侈的,他们便将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牵挂凝聚在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中。出生于四川宜宾的张霁帆在1925年、1926年正月给十哥张立如写信,介绍了自身处境,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成为革命者家国情怀的生动缩影。

青年学子进入革命阵营


张霁帆(1901—1926)


1901年,张霁帆生于宜宾一户农家,1917年考入叙州联合县立中学堂,次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自学完成了中学全部课程。1921年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泸州的川南师范学校。正是在这所享誉川南地区的名校,张霁帆结识了后来影响他一生的“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恽代英。在恽代英的鼓舞下,他一边勤奋学习,一边参加恽代英发起的“读书会”“学行励进会”等进步组织。1922年5月,经恽代英介绍,张霁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四川最早的一批团员之一。从此,他正式步入革命阵营,先后辗转成都、上海、南京等地,常年为革命事业奔波劳碌。

1925年1月27日(农历正月初四日),张霁帆写给十哥张立如的信(部分)。


1925年1月,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会议在国立东南大学举行,张霁帆被推选为交际股委员。此时正值农历新春佳节,处于病中的他在离家数千里外的异乡度过了春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27日(农历正月初四日),他提笔给儿时关系最为密切的十哥张立如写信。他在信中写道:“现在急想把病养好,注意养成一种向前干的精神,不回顾一切的既往,不忧虑一切的将来(因为忧虑、回顾都是无补于事而徒自苦!),只猛勇的向前,专心致志于‘现在’,一点不放松的干去!只要有这种精神,无论干什么事,只要自己认为可以的,都自有乐趣,否则寻不出一条人生适当的路。”他在信中坦言,自己正面临着“思想的冲突与身体的病弱,牵涉到精神不能向前”的现状,并着重谈论了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想改变过去“悲既往、叹将来、多愁多感”的性格弱点,鼓励自己“猛勇的向前”。此外,他还对十哥经营的事业谈了看法,并给出若干建议。

共产主义战士心系家国

同年3月,张霁帆被派往上海,在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工作。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游行、散发传单等。在上海的闹市区,他向市民演讲顾正红被帝国主义枪杀和学生被捕情形,带领学生到租界巡捕房抗议,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为进步学生奔走、呐喊。

8月1日,河南省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开封举行,张霁帆以全国学联总会驻豫特派员的身份到会指导。鉴于河南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会议结束后,他留驻开封参与领导河南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在开封期间,他担任中共豫陕区执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教员,讲授社会学概论等课程,为巩固党的基层组织殚精竭虑。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共青团豫陕区执委创建及发展工作中,先后担任书记、组织委员等职务。1925年底,他代表共青团豫陕区执委先后视察荥阳、焦作、武陟、彰德、卫辉等地农运及团的工作,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会,促进河南农民运动深入开展。事后,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建议加强对农运工作的领导。从现有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从1925年春节到这一年底,他始终冲锋在革命最前线,实现了自己“猛勇的向前”的承诺。

1926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九日),张霁帆写给十哥张立如的信。


经过一年的革命洗礼,张霁帆的思想更加成熟。1926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九日),他再次给十哥张立如写了一封家书。

十哥:

此间战事期中,交通四塞,久不通信,现国民军已被吴佩孚部下赶走,交通略开,但战事仍在近处相持,国民军且有卷土重来之势。开封政局虽经此一番变革,但人民尚未受牺牲,与川中情形稍异。

我原拟新年中赴南京养病,惟因战争患难之际,不便弃人而独就逸地,故竟未成行。现在政局尚毫无定势,所以我的行踪愈无一定,不过亦不出几天就可定了。现急于相告的,就是我原来那个通信地方靠不住了,已[以]后来信都暂交上海竹贤转。

我病仍无转变,近因事稍多略剧,但少息又必减。盖此稍类病或愈或厉均非短时能转变也。只要局势稍定,仍虽[需]觅地少息。

此信阅后务速转付十三弟一阅,恐乡中又来信交此间也。

霁帆

正月十九日

此时,张霁帆已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信中聚焦的是国内政局变化,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深感忧虑。至于个人,他“原拟新年中赴南京养病,惟因战争患难之际,不便弃人而独就逸地,故竟未成行”。即便疾病缠身,他仍不忍抛下并肩作战的战友,一再推迟前往南京养病的行程,因此,不得不处于“行踪愈无一定”的状态中。带病工作已成常态,正如他在信中所提:“我病仍无转变,近因事稍多略剧,但少息又必减。盖此稍类病或愈或厉均非短时能转变也。”

这一年的春节是张霁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节后,他继续踏上革命征程,先后出任中共豫陕区执委委员、共青团豫陕区执委书记等职务。从1926年7月起,中共豫陕区执委把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的重要任务交给他。此后,他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开封与上海之间。面对组织安排,他坚决服从;面对疾病缠身,他从不挂心,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第一位。

8月,张霁帆在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后乘火车返回河南,途经徐州车站时,因被反动军警搜出进步书刊而遭逮捕,随后被关押在南京小营陆军监狱。在狱中,他虽遭受种种酷刑折磨,却毫不畏惧,还义正词严地痛斥反动军阀的罪行,没有向敌人透露半点秘密。不久,残暴的敌人竟用毒药将他杀害于狱中。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张霁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