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将信仰融入血脉 把纪律刻进骨血 ——“电波战士”李白的红色传奇

发布时间:2025-04-07 16:05:56  作者:时 佳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浏览次数:

李白

李白,作为我党长期战斗在无线电通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用短暂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奉献。他不仅是隐秘战线上的传奇,更是严守纪律的表率,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借粮留钱 彰显优良作风

李白原名李华初,1910年5月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接受进步思想的教育,目睹国家衰败和人民苦难后,决心投身革命。1925年,年仅15岁的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1930年8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改名为李白;1931年,被推荐参加无线电学习班的培训,以优异成绩结业后担任红五军团十三军无线电队政委,从此与无线电通讯事业结下不解之缘。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湘江战役时,红五军团作为后卫掩护主力部队渡江,李白同无线电队全体人员严肃地说:“电台是全军团几千人的耳目,是与总部联络的主要通讯工具,我们要视电台重于生命。”战场上,他数次在敌人的炮火下用身体保护电台,始终坚守着“电台重于生命”的信念。

在长征过程中,我党一方面领导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斗争,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纪律建设,维护党的团结,提高红军战斗力。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红军总政治部在《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中明确要求,“保证部队与群众的正确关系,坚决与脱离群众、破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部队进入湖南及云贵川边界后,针对这些地区比较穷苦和多民族的特点,党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通过《红星》报连续发表《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消灭随意破坏红军纪律的行为》等系列文章,要求各部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保证不损害群众利益。1935年,红军渡过大渡河,乘胜向北进发。在到达四川西部宝兴县时,被面前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挡住了去路。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地势险峻,天气变幻莫测。同时,食物和物资短缺也为翻越雪山造成了极大阻碍。长时间急行军导致补给线断裂,战士们忍饥挨饿、体力严重透支。于是,李白带着司务长和警卫员四处筹粮。因附近居民稀少,走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个有五六户人家的小村子。他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留下银元和字条,告诉老乡筹粮原由,并说如果钱不够,可拿这个字条找后续部队补足。返回途中,又遇到热情慷慨的老大爷,拿出家中仅有的五六串辣椒和几斤生姜。李白要给钱,老大爷却不肯收。他耐心解释,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有严格的纪律,不能拿群众一点东西,借的东西要送还,买卖要按照市价,老大爷只好含着热泪收下了钱。

誓言无声 坚韧顽强斗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7岁的李白奉命前往上海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凭借着过人智慧和非凡勇气,一次次化险为夷。为更好开展工作,他以账房先生的名义进入中共地下党开办的福声无线电公司,向公司“老板”涂作潮学习无线电技术。考虑到安全问题,李白使用的是小功率电台,但上海与延安远隔千里,电波经过关山阻隔和空中各种电波的干扰,传到党中央电台时就微弱到几乎消失了。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反复琢磨、实验,终于摸索出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规律,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察相对减少的凌晨0点至4点为通信时间。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当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梦乡之中,他在阁楼里紧张地敲击着电键,将我地下情报人员获得的重要军政情报及时传递给党中央。这场“空中阻击战”没有炮火,却更为激烈,只身一人,毫无畏怯。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李白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的品质,一心只为革命事业,从未替个人谋取过私利。为帮组织减轻经济负担,他白天骑着自行车,从虹口到远在复兴岛的善后救济总署渔业管理处上班。生活上除了填饱肚子,就再无其他要求。省下的钱,不是帮助别人,就是买学习技术的书籍。中秋佳节,别人是一大家子高高兴兴地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而李白与妻子裘慧英只是到马路上走走。看见橱窗里放着各色各样的月饼,他笑着对妻子说:“慧英,今天我们的眼睛吃过月饼了。喏,这是豆沙月饼,这是鲜肉月饼。味道还不错吧!等会儿,再回家看看头顶上的月亮,这个中秋节过得挺美满了。”在菜市场看到小贩篓里又肥又壮的螃蟹,他拿起一只问了价钱后又放下,回头对妻子说:“看这螃蟹多壮实,今天我们的眼睛也吃过螃蟹了,真鲜!”

1947年12月4日,李白在上海写给父亲的信。

“我生平是秉大人志向,‘不贪无义之财,不取无来路之物’,生性是‘一身因傲骨,两袖清风’,平(凭)着我自己的心,拿着应得的薪,维持我二人的生活。”这是李白于1947年12月4日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所言。因长期不能回家,父母也不了解情况,不免担忧。他便通过书信的形式,把对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注入笔端,同时在信中也充分展现了一位革命者的严守党纪、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

李白在上海坚持开展了10多年的地下斗争,曾3次被捕,任凭敌人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坚决不泄露党的秘密。1948年12月30日凌晨,他在向党中央拍发长江防务等情报时,被敌人测出电台位置,再度入狱。敌人进行了长达30多个小时、10多种残酷刑罚的逼供,但他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拒不吐露半个字。1949年5月7日,距离上海解放只剩20天。国民党特务根据蒋介石“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令,将李白押到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年仅39岁。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是李白入党时的誓词,“和全国人民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他最后的嘱托。烈士虽已远去,但他不怕牺牲和严守纪律的崇高品质如同电波般穿越时空,永不消逝。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由中共四大纪念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4月4日 总第4271期 第二版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