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润万家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的精神回响
七月党旗引领初心航向,八秩春秋铭记烽火荣光。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岁月,甘肃省档案馆联合省纪委宣传部、省博物馆共同打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专题展览已走过夏末之月。那些从战火硝烟中淬炼的家风家训,与建党百年传承的红色基因交相辉映,恰似一部立体的精神教科书,让参观者在历史回眸中感悟共产党人“修身齐家”与“救国救民”的血脉相连。
展览成功入选2025年度甘肃省“博物馆里读中国——文物里的甘肃故事”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开展一个多月以来,如同一股清泉浸润陇原大地,在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心中播撒下廉洁修身、家国同构的种子,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步入展厅,泛黄的家书与褪色的老照片静静陈列,诉说着共产党人的家风精神。李白在抗战胜利后写给父亲的信中“全心全意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终身”的强烈愿望,左权牺牲前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的别后衷情,焦裕禄“带头艰苦,不搞特殊”的家训前,总围着驻足沉思的年轻父母。这些实物与文字交织成的精神画面,让参观者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读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开展至今,已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2900多名干部职工专程参观,32万游客群众预约参观,切实将家风教育转化为党性修养和日常生活的生动实践。
展览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对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中。展厅里,常有祖孙三代同观的温馨场景。老一辈在谢觉哉“农民吃什么我也吃什么”的嘱咐前久久伫立;中年人对着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书凝望深思;年轻人以杨善洲要求女儿“结婚从简办事,不准请客,不准收礼”的叮咛为背景拍照留影。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社区工作者发自肺腑地感慨:“原来最好的家风,是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刻进日常。”这种代际间的精神对话,让红色家风走出展馆,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日常。
作为全省党风廉政教育的创新载体,展览巧妙地将档案史料与廉政文化相融合。从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精选的286件和甘肃省档案馆精选的62件档案文献(照片)中,既有革命先辈的家书手稿,也有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家风承诺;这种跨越百年的家风对话,让参观者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人的家风,从来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乎党风政风的大事。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场展览如同一个精神坐标,让陇原儿女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当参观者带着感悟走出展厅,那些关于忠诚、干净、担当的家风故事,正悄然转化为爱岗敬业的行动自觉,成为涵养清朗社会风气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