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金川三角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情况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7:27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2009年10月,金昌市金川区文化局组织申报了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三角城遗址(含墓群)初步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有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申报过程中,根据甘肃省文物专家点评和金昌市文物工作者研究,三角城遗址(含墓群)具有重要考古学价值,符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精神,具备新建"三角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条件。遗址公园的新建,将有力地推动金川文物事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金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了在"十二五”时期把金川远古先民留给后人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现将有关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三角城遗址概况及考古发掘过程
  三角城遗址位于金昌市市区西北15公里的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北侧,占地面积约430万平方米,是一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大型遗址,具体由三角城城址、西岗墓群、柴湾岗墓群、上土沟墓群、蛤蟆墩墓群以及房址、窖穴、祭祀坑、青铜冶炼遗址等部分组成。清理墓葬600余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包括金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以及卜骨、贝币、毛麻织品、皮革等,是中国青铜时代沙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在国内具有唯一性。
  三角城遗址考古发掘历时半个多世纪,与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1、建国前的考古发掘情况。1923年,"中国考古学界的拓荒者”——安特生博士在发掘并命名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遗址之后,为了研究这种文化类型在西北地区的分布情况,安特生博士在甘肃、青海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和试掘。1924年7月,安特生博士在民勤发现并命名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沙井文化。同年,安特生博士在今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进行考古试掘,由此揭开了三角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先河。受安特生博士的影响,夏鼐、阎文儒、裴文中等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先后来到三角城村考古调查,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三角城遗址作为西北边陲的一处古遗址,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先后吸引了三批国内顶尖级考古学家造访,进行实地调查,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2、建国以来三角城遗址考古概况。1976年冬,当地农民在三角城城址内挖掘灰土施肥时,发现了陶器、铜刀和铜镞等文物,武威地区和永昌县文化部门先后两次派人到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1978年秋,双湾公社林业站为"上山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修建宿舍,在平整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蛤蟆墩墓群。当时人们捡到了一些从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刀、青铜联珠饰牌等文物。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及武威地区展览馆共同派人,对三角城城址进行复查,并踏查了蛤蟆墩墓群。省文物工作队撰写的《甘肃永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调查》、《永昌三角城与蛤蟆墩沙井文化遗存》,分别发表于《考古》、《考古学报》等权威杂志上。1979年6月至1981年11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三角城遗址西岗和柴湾岗墓群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568座,出土文物1982件。200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墓葬发掘报告》出版发行,为学术界深入研究沙井文化内涵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三角城遗址考古发掘,是沙井文化发现、命名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发掘,为学术界深入研究沙井文化内涵、准确断代,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
  二、三角城遗址内涵及价值分析
  2009年12月,甘肃省国保单位评审委员会在申报意见中指出:"三角城遗址(含墓群),是一处集西周至战国时期城址、墓葬群以及房址、窖穴、祭祀坑为一体的大型遗址,亦是国内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沙井文化遗址。出土器物精美而独特,内涵文化因素丰富而复杂。为深入研究沙井文化内涵、甘肃河西走廊史前文化以及先秦时期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史诸方面具有重大价值。”
  具体价值分析:
  1、三角城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沙井文化的典型遗存,在国内具有唯一性。甘肃省博物馆沙井文化展区陈列文物精品全部出土于三角城遗址,考古研究成果被国内众多专著转载,其价值内涵为国内考古学界、史学界所公认。
  2、三角城遗址现存的城址、房址、窖穴、祭祀坑、墓葬群等遗存,文化内涵丰富,墓葬形制独特,持续时期较长,是研究西北史前历史的一座宝库。进一步深入考古发掘,将会为沙井文化民族属性研究、文化类型定位研究以及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学资料,可以有效弥补《史记》、《汉书》对北狄、月氏、乌孙、匈奴等西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记载的不足。
  3、三角城遗址出土青铜器数量众多,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青铜文化范畴,又带有鲜明地方特点,为中国青铜器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4、三角城城堡是河西走廊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它的修建,改变了人们对先秦两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流动转场、居无定所”生活方式的传统认识。标志着沙井文化先民已经从原始的部落聚集开始走向较为先进、安全的城堡聚集,已具有了相当规模的聚落城堡,从中也展示出了甘肃河西地区城镇建设的雏型。
  5、三角城遗址出土的"虎噬鹿青铜饰牌”、"三兽纹铜镜 ”以及彩陶等文物,图案反映的虎、鹿、羚羊等大型动物,可以为绘画、浮雕等艺术创作以及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提供素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同时,这些动物图案也反映了2000多年前石羊河流域自然生态状况,为研究金川自然环境变迁提供了历史依据。
  三、三角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1981年,三角城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金川区成立以来,三角城遗址归口金川区教育局、双湾镇人民政府保护管理。确定文物保护员1名,对该遗址实施日常看护管理。2009年金川区文物管理所成立后,三角城遗址归区文管所保护管理。2009年,金川区人民政府勘测和划定了三角城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2010年3月,金川区文化局将《三角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项目、《三角城遗址抢救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组织的文物保护"十二五”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扶持。2010年以来,金川区文化局先后组织举办了"三角城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学术报告会10多次,对该遗址价值内涵、开发利用构想进行了阐述宣传。2011年5月,三角城村委会新建的甘肃省第一家由村委会创建的文物遗址宣传场所--"三角城遗址展览馆”开馆。该馆采用图片、文字、沙盘、雕塑等形式,宣传三角城遗址的文物价值以及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内在潜力,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四、"十二五”时期保护利用展望
  1、加大三角城遗址内涵价值宣传力度。继续组织开展"三角城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学术报告会,为三角城遗址开发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筹建"金川三角城遗址博物馆”,精心打造文物保护宣传阵地。
  2、开展三角城遗址出土文物申请划拨工作。根据金昌市博物馆筹建工作计划,市博物馆筹建处已向甘肃省文物局送呈书面申请,将省考古所收藏的三角城出土文物划拨归还金昌管理。2012年筹备举办"金川三角城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展”,为人民群众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明创造条件。在即将新建的金昌市博物馆内设置"沙井文化展厅”,陈列文物、复原房址、安放雕塑,全面展示三角城遗址的内涵价值。
  3、与兰州大学合作,加大沙井文化学术研究力度。与兰州大学进行校地合作,在三角城遗址展览馆建立"兰州大学考古系教学实践基地”,借助高校科研力量,进行考古调查、课题委托、筹备举办学术研讨会、专业技术人员短期进修等合作项目,将沙井文化学术研究引向深入。
  4、将"三角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纳入全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体系,唱响"追寻金川古代先民足迹,感悟中国沙井文化内涵”的口号,精心打造文化旅游景点,为金川文物保护事业、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5、"十二五”时期新建"三角城考古遗址公园”。在金川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聘请有资质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机构,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为龙头,积极争取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扶持资金,加快遗址公园开发建设进程。强化金川区文物管理所工作职能,使之成为"三角城考古遗址公园”的筹建机构和对外开放的管理机构。学习借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半坡遗址博物馆、天水大地湾遗址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大遗址保护的成功模式,园区内配套新建陈列馆、遗址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分别用于文物陈列、遗址保护展示、文物研究。同时,在园区内营造园林景观,再现当年金川先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努力营造历史文化景观与园林景观和谐统一的局面。通过投资建设,把三角城考古遗址公园最终建设成为集考古发掘、文物展示、金昌地方史研究、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大型历史文化景区,为将双湾镇建设成为金昌市区的后花园、农业观光休闲园注入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为龙头,精心打造金川文化品牌,依靠振兴文化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走"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发展之路。推动金川区文物事业、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开创金昌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