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长虹-灞陵桥
渭源灞陵桥,又名卧桥、握桥。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l398年),宛若两巨人伸臂紧握在一起,形成弓形桥,故称握桥。全国独一无二,名扬海内外。由于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故当地人称它"渭水源头第一桥。”灞陵桥—老君山公园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级旅游景点。l981年被国务院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灞陵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立有石碑。并成为定西市旅游业的标志。
关于灞陵桥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兵北伐西征,在渭源县锹甲铺、盛家坪一带与元将李思齐摆开战场,明军个个英勇善战,直杀得元军落花流水,丢盔弃甲,败退于渭源县城内。元军入城后,拆了渭河桥,加上连遇大雨,渭河暴涨,堵住了明军的进路。徐达组织将士连夜修桥,但是河水汹猛,石头、木料下人河中即被冲走,三天三夜没有个结果。徐达心急如焚,一筹莫展。由于疲劳过度,一时睡去,梦中他见一位仙女飘然来到营帐,言说她是汉武帝爱妃,特来助将军修桥渡河。徐达急问:"如何修法?”汉妃言:"木笼装石投入河底,垒成桥墩,再架桥面。”徐达欣喜再问:"此为何桥?”汉妃言:"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当为玉石栏杆灞陵桥”说罢飘然而去。徐达惊醒原来是一梦,寻思:也许是神仙助我也。便依梦中之法,组织将士、民众修桥。桥果然修成,徐达亲笔题名灞陵桥,桥上配以玉石栏杆。之后徐达派将士冯胜过河,绕道临洮东峪沟截断元军退路,自己率将直攻元兵,李思齐抵挡不住,在庆坪驿(今庆坪乡)向徐达投降归明。
此桥之所以被称为"灞陵”是引用"灞上之陵”之说,即在长安附近的灞河上,古时曾建有著名的"灞桥”,而灞上又建有多处汉代陵园,人们常在那里送别亲友,留下了"灞陵折柳”、"灞陵风雪”等佳句。渭源是渭河的发源地,此桥又是渭水源头第一桥,因此就有"灞陵桥”之称。此桥每逢洪水季节,常被洪水冲刷毁坏,行人车马被阻塞,甚至屡修屡毁,常为士绅乡民忧虑。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属统领梅开泰又重建过一次。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先后由渭源县知县黎之彦、马象乾等倡议主持,由乡绅白玉端、徐立朝督工,陇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仿兰州雷坛河握桥式样在南门口新址修建。民国九年(1920年)地震后桥身有倾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县政府倡议复修,徐士俊、戴永录、辛仲武等渭源地方人士参加了修桥的桥工委员会,由建设科科长黄执中督办,本县清源镇柯寨村木工何遇江、何遇海2人为技师,杨宗荣大师为贴尺,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纯木悬臂式拱桥,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再经画师曹海山绘画,艺术水平皆过以前,峻工后呈请中央及本省要人题词纪念。林森题"舆梁利济”;蒋介石题"绾毂秦陇”:于佑仁题"大道之行”;孙科题"渭水长虹”;何应钦题"鸟鼠烟云足画图,灞陵飞雪饶诗思”;鲁大昌题"源头津渡”;谷正伦题"利济群伦”;裴建准题"灞陵桥”。
一座纯木结构的桥,能够支撑起640多年的风云变迁。承受住三朝二十八代的沧桑变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出版的《中国桥梁史》和《中国桥梁史话》,都将渭源灞陵桥作为大跨度、无支柱、拱形木制桥梁的典范,图文并茂地收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