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围绕1带建设3区打造13板块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三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打造"十三板块”(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的1313工程,把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据了解,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进行重点部署。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深入开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历史事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建立甘肃少数民族出版基地。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重点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和图书、报刊、影视的译制、出版、播出等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东乡、保安、裕固3个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完成文化资源保护项目的数字化、建档、修复等基础性保护工作。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实施天水张家川马家塬遗址及墓群、居延遗址(甘肃部分)的抢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综合保护、利用能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主要包括民族民间文学、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文化艺术形态和样式。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儿”、61项国家级和3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进行保护传承。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对处于濒危状况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抢救保护,特别是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尽快培养接班人。在文化品牌打造方面,打造文化品牌打造。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文化等的研究。依托优势文化和传统特色,建设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县、文化艺术体育之乡。创作一批颂扬甘肃独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及优美风光的通俗歌曲。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极推进临夏民俗文化产业园等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