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历史久远的临潭旧城铜锅铸造技艺

发布时间:2013-07-24 09:18:35  作者:金亚玲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

  铜锅的铸造技术在甘南临潭县旧城历史悠久,技艺独特。早在清朝末年,旧城铜器铸造名匠牛建文就开设铸造作坊,铸造铜锅、铜火盆、铜炉、铜瓦、铜佛等。其生产的铜器远销西北各地,特别是由传统工艺铸成的铜锅,不但经久耐用,雕刻工艺精美,而且规格可大可小,最大的可容纳150桶水,可供3000人同时用餐,具有真正的"大锅饭”风采。
  由于雕刻工艺精美、规格可大可小的铜锅生产工艺是现代工业流水线暂时无法替代,时至今日,旧城牛氏家族铸造的铜锅仍然深受到甘、青、川一带用户的喜爱,尤其在寺院,大至可装100多桶水的铜锅、小至寺院供桌上作为酥油灯的铜盆,依然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铜锅铸造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为防止泄密,用工一般只限于家族内部成年男子,且关键的浇铸环节往往是在深夜进行。如今,虽然那样的"保密措施”不再十分必要,但依然作为传统的一部分,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笔者前不久去旧城,有幸参观了铜锅浇铸的全过程。现将一些不涉及"保密范围”的图片发表出来,供朋友们欣赏。

  

  虽然时代进步、经济发展,旧城的铜锅铸造业依然沿用传统的冶炼方式,观之如同回到了青铜时代。
  其冶炼方式依旧用古老的耐火炉,而且燃料只用精选的上等木炭。不用电动鼓风机,而是由人力推动长2米、直径1米的巨大风箱,三四人一组,步调一致,动作优美,前进、后退如同舞蹈,谓之"八卦步”。将铜料置于木炭之上,融化后流入底层可容纳200多斤铜汁的坩埚之中。融化多少铜料,视将要铸造的锅子大小而定,一般需三四只炉子,铸造大锅则需要七八个炉子同时冶炼。浇铸的关键时刻,气氛是非常紧张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来。
  模具是事先雕刻、对接妥当,并埋于地下的,只留一个浇入铜汁的小小洞口,碗底大小。成品被从地下起出时,那浇铸口就是锅底尖端那个似有似无的"疤痕”。如果在成品上发现有砂眼或者气泡,即使十分微小,也要绝不可惜地砸毁,重新融化,重新铸造。而模具的制作与对接,据说工续也是十分繁杂的。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