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攻鼓子——鼓舞人生
1.凉州攻鼓子简介
攻鼓子舞,又称作凉州攻鼓子或武威攻鼓子,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攻鼓子以鼓为道具,以滚法为主要击鼓表演手段,两个人一对,五对为一组,表演时阵法多样,舞步较和谐,整体干净利落。
凉州攻鼓子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攻鼓子现场表演中
2.历史来历
据史料记载,在汉唐时期,攻鼓子舞是军队出征乐舞的遗存。关于攻鼓子的来历,在当地耆老中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攻鼓子”为苗庄王所创,有一次他被敌人打败后,被围困在城堡里,形势危急。此时,苗庄王急中生智,造直筒鼓内藏兵器,乔装打扮成社火队逃出城堡,趁敌人观看表演不备时,取出兵器攻打围敌,大获全胜。正是因为这次的胜利,后人们便将这种鼓舞称作“攻鼓子”作为纪念,含义是攻敌不备之意。

3.表演特色
凉州攻鼓子的动作皆体现出“攻”的特征。表演者为男性,头戴黑幞帽,上插两只野鸡翎,帽边插扇形白纸花,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夸衣),足蹬快靴,腰挎红色鼓子,双手握鼓槌。
攻鼓子的基本打法可用“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四句口诀加以概括,充分体现出古代武士英勇剽悍、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威武雄壮而又神秘莫测的美感,在当地有沙漠“黑旋风”之誉。攻鼓子的表演风格浑厚豪迈,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非常强烈的西部特色。
黑幞帽野鸡翎
4.名震西北
1957年,武威县文化教育馆馆长张世珍选拨出八位队员,专门训练“攻鼓子”,经过刻苦训练,终于进京献艺,在天安门和怀柔堂进行了“攻鼓子”表演。1986年,凉州攻鼓子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1990年4月,甘肃电视台拍摄电视艺术片《西部之舞》,攻鼓子作为重点节目之一被介绍到全国,在此之后,“攻鼓子”声名大振,被称为西部“鼓魂”。2008年,凉州攻鼓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部之舞
5.小结
凉州攻鼓子是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的杨家寨。可以说,攻鼓子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交融并蓄而生的独特西部鼓舞艺术。目前,凉州攻鼓子已很少能引起当地年轻人的兴趣,部分青壮年攻鼓子表演骨干外出打工,老艺人年事日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攻鼓子的传承与发展。凉州攻鼓子集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自发性和民族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认同意义,相关部门应重点保护此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