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百年非遗 匠心造物】甘肃甘南临潭万人扯绳赛

发布时间:2019-06-03 09:55:49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洮河上游拐弯处,有一个小镇叫临潭县城关镇,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晚这里都会举办元宵节万人扯绳赛,据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2001年7月该活动还被载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隋书·地理志》称,故楚地南郡、襄阳一带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到明朝时曾为明驻古洮州临洮军中强体的游戏。后来明朝实行屯田戌边,许多人落户于洮州,扯绳之俗遂由军中转为民间,临潭县旧城地区每年元宵节的万人扯绳赛就起源于此。

据《洮州厅志》记载:“旧城民有拔河之戏,用长绳一条连小绳数十,千百人挽两头,分朋牵扯之。”其目的 “ 以为扯势之胜负,即以占年岁之丰歉焉”。



托起的头连



万人拔河现场

万人扯绳赛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每晚三局,三晚九局。附近各地的汉、藏各族群众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齐涌临潭县城。将重达8吨左右的钢缆绳放置十字街口,由人们推荐“少壮”担任“连手”将双方“龙头”(即绳头)连结,赛前将绳捆扎成头连、二连、三连、连尾,绳全长为1100多米,主绳直径达14厘米,参赛双方不分民族和男女老少,有数万人参与,成为世界扯绳史上绳之最重、直径最大、长度最长、人数最多的比赛。



正在扯绳时的场景



绳头连接的结构(龙头、木楔)




万万人扯绳开幕式现场

2001年1月14日,《走进西部》专题组受《中华民族》栏目的委派,专程到临潭就洮州万人扯绳活动予以现场转播,影响颇大。"万人扯绳"赛的形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形式与内容,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同时,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2006年"万人扯绳"赛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参赛者超过15万人,万人扯绳赛所用绳索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加,由之前的粗麻绳换成了钢丝绳,2007年举办中国"全国拔河锦标赛"时,用的钢丝绳直径6厘米,长1808米,重约10.05吨。2007年该活动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临潭县获得中国拔河协会命名的首个"全国拔河之乡"荣誉称号。

"万人扯绳"赛保留古代军队中独具特色的练兵形式的同时,反映了各族群众渴望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在增进民族团结和互助意识的同时,也对发展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和保留历史风俗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万人扯绳"赛入列非遗名录也体现了人们对共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认同。

百年非遗,匠心造物,看非遗故事,感受甘肃文化遗产的魅力。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