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多彩风情 甘肃民俗》——寻根祭祖,不忘初心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落红哪无情,不只独香,于大地清湛而明净。
清明亦有情,尽思时之敬。
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抒发着思祖时的敬意。
甘肃作为华夏民族生息繁衍的重要地区之一,有非常丰富的对于创世神、始祖神及祖先的崇拜与祭祀活动,为这片辽阔而又神秘,沧桑而又深沉的土地增添了一份灵性。
周祖祭典
夏太康政衰,周祖不窋率众徙居庆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这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最早的繁衍栖息地之一。为缅怀周祖不窋修治法典、创建城邑、务耕课桑、教民稼穑的丰功伟绩,庆城县人民常行祭祖之典,2002年开始举行有国内外众多政要、学者、专家参加的大型周祖祭祀活动。2006年,周祖祭典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周祖祭典仪式
周祖陵位于庆城县县城帽盒山之巅,“明朝前七子”之一李梦阳有一句诗:“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诗中所说的“不窋”即指葬于庆城东山帽盒山的周代先祖不窋。周祖陵以周先祖创业的辉煌历史,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接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祭扫拜谒。
周祖祭典分民祭、公祭两种。

典礼开始
民祭一般是在清明前后和重阳节期间举行,无固定时间和仪式,往往根据祭典者的意愿及习俗自己确定,是民间正常的家祭活动,陈设供品、祭乐仪式都很简单,突出了民间民俗性。

烧纸祭祀
公祭活动在官方的组织下,具有了一整套比较规范和严格的程序。活动仪程正式开始时司仪宣布“鸣炮奏乐”之后鸣礼炮13响,祭祀从不窋到季历为止的13代先祖;击鼓13响,撞钟8响,寓意周王朝800年社稷;敲磬6响,寓意六合同庆、天地同春;法号6匝,寓意日、月、星、水、火、风;大乐3奏,颂扬周祖重农耕、兴蚕桑、广畜牧三业;细乐3奏,颂扬周祖敬祖、尊贤、爱民三风;鸣锣3发,祈求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献礼
之后,司仪宣布“献祭开始!”先敬献三牲,再敬献三供、三饼、三酒等。献祭活动结束后,上香、敬献花篮、主祭人宣读祭文等。再之后,主祭人、司仪和参祭人员绕周祖大殿右方的陵墓一周,谒陵祭拜,以示崇敬。礼毕后进行乐舞表演。

献牲
周祖祭祀活动融合在民间民俗生活中,传承不息,承载和体现着当地民间社会、精神、民俗、风土人情,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太昊伏羲祭典
作为“三皇之首”的伏羲,出生于渭水流域的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带),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先启者,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因为人们称赞他的功德像日月那样光明,所以又称其为太昊伏羲。

伏羲像
重修于明朝的天水伏羲庙是迄今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伏羲祭祀场所。2005年开始,伏羲祭典成为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公祭活动。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伏羲庙
1988年,天水市政府首次恢复伏羲公祭大典。2005年开始,伏羲祭典开始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并与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相结合,使这一特殊节会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华人来天水朝觐祖先伏羲,天水成为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胜地。

祭祀的人潮
现伏羲公祭大典的基本程序是:先击鼓34下,鸣钟9响,代表中华民族最高传统礼仪。接下来由政府行政长官宣读祭文。第二项是乐舞告祭。第三项是敬献花篮、鲜花,瞻仰圣象,行鞠躬礼。整个活动过程庄严、肃穆,表达了海内外华夏儿女感怀伏羲共祭,传承中华文明,对共同先祖——伏羲的虔诚和敬仰。

敲钟仪式
除了政府的公祭外,民间祭祀从未间断过。民间祭祀作为老百姓民间信仰的一种,作为老百姓祈福求安的方式,伴随形式多样的歌舞弹唱,对于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生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夜间祭祀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的本源文化,它所体现的科学和创造精神,以及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对于今天我们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文化亲和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水秦安女娲祭祀仪式
秦安女娲祭祀仪式是素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秦安县人民为纪念人类始祖女娲而举行的祭典活动。女娲作为始祖母神,历来受人民祭祀供奉,《春秋繁露》中即记载“雨不霁,祭女娲”。我国自商周以来就形成了祭祀女娲伏羲的人祖庙会,自2006年恢复公祭以来,祭祀规模日益盛大。2008年,秦安女娲祭祀仪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1年,秦安女娲祭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典礼
女娲号称娲皇,也叫女希氏,是一位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女娲是华夏古代人类和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是广大民众崇拜的古代女神。作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历来都享受着国家和民间的供奉。

供奉
女娲祭祀仪式分有民间祭祀和公祭两种:
民间祭祀从农历三月十一日设坛祭拜开始,三月十二日在龙泉取水洒坛祈福,以保民安;三月十三日风沟迎鸾驾;三月十四日风台迎馔;三月十五日上午九时五十分正坛祭祀。首先由民间祭礼队伍列队入场,抬祭祀的三牲队伍面朝女娲祠正门在万民伞“祭”字大旗下肃立,祭师、乐手、香老在祭祀区内按规定进行祭祀活动,进入女娲祠院内,主持人宣布祭祀大典开始。

仪式上表演的舞蹈
公祭仪程如下:第一项,请参加公祭活动的最高首长宣布公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开始。第二项,全体肃立,奏乐(1分钟,播宫廷音乐)。第三项,击鼓鸣钟(2分钟),先击鼓34下,代表全国各个省、自治区共祭女娲,后鸣钟9响,代表中华民族最高传统礼仪。第四项,鸣放礼炮(1分钟,鸣9响)。第五项,恭读祭文(2分钟)。第六项,取龙泉圣水向万民祈福(1分钟),第七项,乐舞告祭(15分钟)。第八项,向娲皇圣像行三鞠躬礼。第九项,敬献花篮,瞻仰娲皇圣容。

敬献花篮
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祭祀活动,秦安女娲祭祀仪式在清水河流域流传甚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群众祈求人寿年丰、喜庆平安等的宗教精神寄托,展示当地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着当地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