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记宁县湘乐镇土生土长的石雕大师庞清河

发布时间:2019-07-08 09:11:37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宁县网 宁县微生活 2015-11-07

640.webp (2).jpg

精美的石头会说话——记土生土长的石雕大师庞清河

说庞清河是石雕大师是有根据的,没见他的石雕作品,只看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陇东黄土高原的庄稼人,但看见他雕刻的近千件石雕作品,乡里人称他是能人,因为他刻出了各种各样神像、佛像、伟人头像。学者称他是奇人,因为他没有接受过任何美术训练而刻出了远古时期的神农氏、盘古氏、燧人氏、年等神话传说。

640.webp.jpg

庞清河,一九五二年阴历正月二十八日出生在甘肃宁县湘乐镇庞家川村,村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叫湘乐川河。他的父亲庞新儒在旧社会给别人打短工,日子过得很苦。他听父亲说,在他出生一岁多时他母亲因病去世了。家里就剩他、他哥和他父亲三人,他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从未续娶,兄弟二人的成长全靠他的父亲操劳。

清河十多岁的时候,他到学校去报名时因没衣服穿,光着身子,被老师送回了家。十二岁时,一直想上学的他到村上崔家洼的山顶上的窑洞里去念书,在学校读书时很勤奋,学习成绩很好,小学读完后,要到二十里外湘乐镇中学读书。在中学念书时,由于离家远,他和家远的同学一样,成为住校生,每周回家一次,背着父亲做的馍到学校后,每顿饭都是开水泡馍,根本谈不上什么营养。有时回家看到父亲忙里忙外,于是他暗下决心,立志要好好念书,长大报答父亲养育之恩。上初二时,他到家住县城的姑姑家串门子时,看到宁县中学的篮球杆是铁的,单双杠是铁的,其他设施都很好,于是就托人转到宁县中学去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六五年前季,他的哥哥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他和父亲都悲痛欲绝。毕业后,当时没找下工作,到临近白吉坡水库当民工。在这年间,铁王中学招教师,校长叫他去给学生上课,当时的村支书说他思想没锻炼好,不要他去。几次招工支书把名额让给了别人,所以他一直在生产队当农民。当时的生产队,由于是集体化的生活,生产用的农具都是找一些当地知名的木匠造的,像木犁、架子车、门窗、凳子之类,他找机会就跟别人去学,后来,他就单独去给别人做一些木工活。这样,天长地久,练就了一手不错的木工手艺。当时在方圆几十里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木匠,当地的大人、小孩,一见就叫喊他“庞木匠”,这样一做就是八九年的时间。

八二年的一个冬天,他到宁县盘克乡罗家畔村做木工活时,路过一个古庙遗址,那里有菩萨等缺头少脚的石雕,这些可贵的石雕艺术品,显然是文革期间遭到破坏,他蹲在那里,看了有两、三个小时,越看越入迷。心里想在宁县方圆百里内,没有见过人能刻出象古人刻的这么好的东西,于是自己想,能不能把古人的东西学下来。当时想拜师学这门手艺,但是找不到这样的人,于是自己想,自己木匠活多半都是自学的,刻石头自己学着刻有何不可。

从此以后,他就不自觉的钻入石雕这个冷门。

清河刻石头很虚心,因为没有师傅,所以他一看见有人看他的石雕时,就向他们请教、恳求指一个缺点,不断的摸索着刻。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当地人都知道庞家川有一刻石头的人。时间一长,他叮叮咚咚打石头的声音引来了一些人的白眼,认为他不务正业,放着高超木工手艺不去挣钱,而在家里瞎磨乱刻,认为他脑子不正常。在村上人的指责下,孩子、妻子也认为别人说的在理,于是百般阻饶,常常为刻石头之事争执,搞的两口子矛盾尖锐。有一段日子,老婆提出分家,各过各的日子,他苦口相劝,无济于事。就这样,一直再争吵着打发日子。多年来他忍气吞声,自己还是坚持着刻下去。当时,找的石料都是湘乐河畔的一些杂石和几十里以外的石山上挖的石料,他用自行车稍,架子车拉,因为石头重,压坏了自行车、拉坏了架子车,他也被石头弄得遍体鳞伤……。

后来慢慢地刻的东西多了,就放在院子里的各个角落,任凭风吹日晒。在这期间,天气干旱、很长时间不下雨,村里人认为清河刻的佛像放在外面,对神不尊,冲撞了神灵,所以老天才连续干旱,于是村上人都责骂他,清河只得苦口婆心地解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在自家院子里一日之内出现了三条蛇,村里的人都说清河冲犯了神灵,全家不得安宁,惊恐的妻子多次责骂他,叫他把刻制的石雕推到河里倒掉,而且骂他不干正事胡来哩,招来祸端。在村里人的议论声和妻子的责骂声中,他不知如何是好,那段时间,是他最难熬的日子。那一年夏天,他整天不干活,一个人坐在河边发呆。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群牛在一头红牛的带领下,冲到他家,而且这头会说话的红牛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话,牛就腾空而起,飞入云端。第二天,他就照梦境中的神牛,刻了一个“飞牛”。第一次刻制的“飞牛”被地区电视台台长巩世锋同志看中,他顺手把牛送给了巩台长。巩问为啥牛长了翅膀。清河说:“牛干事,很踏实,只要看准目标,就有一股子牛劲,往前冲,而且要插上双翅,飞向天空”。

201803230922122127.jpg

最初清河刻的石雕大多是观音、菩萨等一些神像和佛像。刻着刻着,他听人说在西峰北石窟有无数座先人留下的石刻作品,于是他骑上自己破烂的自行车,赶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看石雕、佛像。那天他出门后,正好遇上下雨,在一路泥泞中赶到北石窟,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北石窟的工作人员,没有要门票,而且给清河解说的非常详细,古人高超技艺,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按照自己的记忆刻制了骑象菩萨等大量作品。

精美的菩萨,招引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来看热闹,有的人别有用心,社会上的一些文物贩子,来到他家说他的佛像能卖大价钱。有一次家里来了四五个人,说把他刻的东西拉上卖去,和清河一块拉了三十几件东西到西峰后,给了清河二十五元钱,说他们把东西拉到银川卖掉后把钱送回来给他,结果再没有消息。一些有文化的人,说要给他出书,一次拿几件,甚至还有十几件的,也没见发表文章,东西也不见了。后来在一些书上登了出来,但就是没有署名是庞清河石雕。清河对待人的态度,一直是诚心诚意的,他在小的时候,父亲告诫他,“人心要实,火心要空“,对待每一个人以诚相待。但他还是不断地上当受骗,使他前期作品大量遗失。

在刻制石雕的时候,有一次,村子里五六个小孩,在河里玩的时候,捡了一块石头,交给了刻石头的他,他详细的看了半天,象人没有头,眼睛却长在乳头上,嘴长在脐部,清河觉得奇怪,于是他就拿上给其他人看,有人说,这是保护神,清河很看重这块石头,于是当宝贝一样的留下来。

一九九三年十月,他听人说,庆阳地区文联准备举办国庆书画艺术展览,他以为搞展览,什么都可以展。于是他找到当时的文联主席,现任甘肃省文联常务副主席张改琴同志,硬要把自己刻制的石雕放在书画展厅的角落里进行展览,张主席看到他的石雕作品很不错,就鼓励他说:“你咋要把你的石雕放在书画展厅中展览,为啥不下决心刻一批作品,明年咱们给你办一个石雕作品展览怎么样?”张主席的话使他激动万分,他当时就给张主席承诺:“今年冬天,我要大干一场,拿出好的石雕,让地区的人看”。九四年五月庆阳地区文联、宁县文化馆就在西峰为他成功的举办了展览。当时展出前言是带雕花的红漆框,是他亲自做的,县文化馆民间艺术工作者郭启笃同志为他写道:“石雕艺人庞清河,宁县湘乐人,年四十五岁,高中文化,自幼家境贫寒,初学木匠,心灵手巧,憨实肯干,后改攻石雕。设计、采石,自心自力。花开花落、匆匆十载,履艰难困苦,终获成功于斯,博得掌声。他的石雕作品,基于传统,风格古朴,博采众长,手法独具,斧凿不停,日臻成熟,遂为自我。为体现我党之‘双百’方针,扶持农民艺术发展,我们举办庞清河石雕展览,共展出作品61件,请参观欣赏”。当时的展览举办后,使他在庆阳地区名声大震,文联《北斗》编辑陈默同志为他写了报道。

九六年,他的作品“刮骨疗毒”、“三顾茅庐”等作品参加了中国民间艺术美术委员会在北戴河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展,他的作品获得一等奖,得到专家认可。

个人展览的举办,作品的不断获奖,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也为他增添了信心。从一九九六年到二〇〇〇年,四年时间里,他不管别人怎么去评他、说他,他还是坚持把全部心思放在石雕艺术上。这段时间,是他石雕创作的黄金阶段,因为他办个人展览时,听到别人对他的赞扬,看到人们看他刻制的石雕作品时,那种喜悦的心情,他心里甜丝丝的,暗自高兴。十几年来,别人的讥讽、挖苦和不理解他的那种心情,一下子荡然无存。他很满足,他下决心,要刻更多的东西展现给人们。这四年间,他手随心动,只要拿上一块石头,沿着石头的形状,随意雕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惟妙惟肖的富有生气的石雕作品就这样不断地产生出来。有时候,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搬来一块石头,拿起钢钎,抡起大锤,略加思索,半天的功夫,一件完美的石雕作品,就被刻了出来。

二〇〇二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于六月份在西峰举行。我当时担任宁县文化馆馆长,主要负责全县香包及民俗文化产品的收集工作,为精品展室筹备作品,在讨论作品时,有人提出庞清河的石雕要被列入展览。我当时调入文化馆时间不长,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石雕作品。三月份,我带人分头检查落实作品,专门到庞清河的家中,想看一看他的作品。到他家时,我惊呆了,第一个念头是,这些石雕是他碜的吗?他家大大小小的作品放的到处都是,我看看作品,又看看他本人,简直不敢把作品和他联系到一起。我又看一看他的工作场地,只有零乱摆放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和一个小木工具盒,里面只有一把铁锤、一把刀柄上缠着烂布的小刻刀和几支磨秃了的钢钎子,我简直不敢相信,他这么多活灵活现的石雕作品,是他用这么原始的工具制作出来的。他听说要办节会,要他的作品,他很高兴,一会儿从这个窑洞抱几件作品,一会又从另一个窑洞里拎几件作品出来,把我看的眼花缭乱,他看到我看的认真、细致、给我说,还有更好的呢,便叫儿子拿来铁锨,在他家院子角落里挖起土来,我很纳闷,一会儿功夫从他挖的地方显出了几件更加精美的石雕作品,他激动地抱起来给我看,说:“哎!你不知道,这几年找我的人很多,有些人听口音是外地的,有时家里人下地里干活去了,好几件东西被外人偷走了,我不得不把好石雕东藏一个,西藏一个,更好的的就埋在地下,让他无法找到”。看到他这么多的好作品,想到他这么有心计,我一下子觉得这个人了不得,是个人才。回单位的路上,我心里一直无法平静,眼前总是浮现着笑哈哈的、淳朴憨厚的庞清河的身影以及他的石雕作品。我在想,作为一名文化人,我应该为他做一些事,为他“铺路”,为他“架桥”,把他介绍给民俗专家、学者,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庞清河石雕作品的魅力。

首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市上请来了北京等地一些民俗专家教授,如北京的李寸松、靳之林、王连海,甘肃的柯杨、王宏恩以及本地的一些学者参加评奖工作。在宁县精品展室里,他们看到了我们精心挑选的庞清河的石雕作品,专家、教授看了无不叫好。中国工艺美术学术会民间工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李寸松同志在第一届香包节过后,写了《雅俗中馗、雅俗共赏一喜见庞清河石钟馗》一文中这样写道:“一县一馆”,精心布置、各显其能、繁华如锦、花团锦簇。各显其宝、争奇斗艳……。我正在走着、看着、品着,忽然,一座石雕吸引了我,那是一座不太大的‘钟馗’,仰面而视、神态英武、锦绣堆里出意外,繁华丛中见奇石。当时眼睛一亮,第一印象是稀少难得,驻足注视,发现是一座佳作,我庆幸有了新发现。”李教授回到北京后,心里念念不忘清河的石雕作品,他给清河汇来了二十一件作品底稿,让清河刻成后邮到北京。

香包节结束后,我给庞清河说:“专家已订购你的作品,说明你的作品有价值,你回去后,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创作一些精品佳作,明年香包节时,让他们再看一看你的才能。”

二〇〇三年第二节香包节由于非典推迟到九月二十六日举行。我在精品展室布置时,把清河的石雕放在显要位置,正式展出前的一个下午,我刚组织人员把展室布置好,中央美术院教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主任靳之林同志来到宁县展室,我拉着靳之林教授到庞清河的石雕前对靳教授说:“庞清河不容易,他忍受着煎熬,这些石雕作品,是从他的心里流出来的,请靳教授用心地品一品他的作品,提一些意见。”我顺手把清河拉到靳教授面前说:“清河,讲一讲你刻的石雕内容及刻的时候,有什么思想。”清河刻的好,讲的也好,靳教授听完后,很激动。当时,就在宁县展厅题写了“宁县石雕、皮影、刺绣,堪称三绝”。并即兴为庞清河同志题写了“民间艺术大师的大师”。展出期间,西北敦煌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庞恩教授带着一批研究生到展室观看。我当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庞清河的石雕,王教授说:“庞清河是个难得的人才”。回到学院后,他写了《初识庞清河》一文,文章发表在《北斗》杂志上。同年十一月份中旬王教授携爱人以及陇东学院的李建荣教授,我陪同他们又到庞清河同志的家中参观了他的作品,王教授为他带来了一幅画和一件崭新的防寒大衣。回到兰州后,王教授接着又写了《再识庞清河》一文,文中这样写道:“他的作品,纯属自然流露和自由挥洒,其浑厚憨实的造型,让人感觉到了陇东高原的精神和气概,其雅拙有趣的形态,体现了黄土与生灵本原的质朴和宽厚,还有粗犷写意式的冲刀凿痕,展示着黄土与生命的性格和状态”。

第三届香包民俗文化节于二〇〇四年六月在西峰如期举行,在前期作品准备过程中,我给庞清河说:“好好静下心来,创作一些自己心里的东西”。他也很努力,我在他家挑选作品时,像“二十四孝”、“青天”、“老天”、“苍天”等一些作品,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确是得意之作。展出开始后,我作为香包节评委会人员,对他的“青天”、“老天”、“苍天”这三件佳作,另眼看待,并且给他评了奖。精品展出到后期。有一天,原市委书记吉西平同志,副市长戴炳隆同志在县上领导的陪同下,到展室参观,庞清河把吉书记拉到他的石雕作品前,向他们详细介绍自己的作品,因为他激动,忘记了一切,当时只想到的是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里的故事情节,他把唾沫星子溅到人的脸上都不知道。

香包节过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庞清河很重视。为了石雕艺术,庞清河二十多年来,没有把心思用到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上,至今,家里一贫如洗,县上也了解他的困难,县政府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把它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到县文化馆,并且为他按月发放工资。前些日子,我打电话把她叫到县城,和他商讨陈景教授邀他到南京大学举办展览,讲学等事,顺便告诉他,县上为他解决了工作,他听到后,当时满眼泪花,不断的说:“感谢政府……谢谢!谢谢!”。

庞清河,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艺人,在他50岁左右,为石雕艺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重重的写了一笔。我觉得我这话说的不重,他应该引起上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他的作品是有历史价值的,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同在这一时代,对他的作品应该有一些想法,把他的作品放在历史长河中去掂量一下,对比一下,我们就会知道他的份量。

但愿庞清河在他的石雕生涯中,能够保住他的“民间话语”,守住“原生态”,用他那超人的思想、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创作出更多精妙的石雕作品,给世人一个惊喜,为后人留一笔财富。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