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寺台造纸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造纸,当地群众又叫“抄纸”。 手工造纸历史悠久,相传,自清代初期,手工造纸术传入康县境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都是康北农村农民家庭副业收入的重要渠道。据考证,在1919年——1923年在巩集、大堡、寺台、云台、大南峪、贾安等乡镇,共有纸农6000余户,年造纸2.5万担。解放后,1958年,由于破除迷信,对用作祭奠的土法造纸被迫停业,1979年,私营造纸业又开始兴起。
造纸以构皮、竹穰、和精选稻草为主要原料,现在也加入一些废纸作原料。首先是将原料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此例混合,添加纸药五味子藤汁,抄制出不同品种的纸张。造纸工序复杂,环环相扣。
1 皮料
1、皮料制作工序:在这一阶段,先要在构树上砍枝条,并把枝条经过蒸、浸泡之后,进行剥皮;再将皮子进行淹、沤、榨、舂、洗等程序的处理,最后制成纤维料。具体有:砍条、蒸料、浸泡、剥皮、水浸、渍灰、腌沤、、灰蒸、洗涤、摊晒、洗涤、压榨、拣皮、舂料、切皮、踩洗、淘洗、漂白等18道环节。
2 草料
2、草料制作工序:在这一阶段,主要经过选草、切草、捣草、埋浸、洗涤、堆积、洗涤、晒成干草坯、洗涤、晒成燎草、鞭草、舂料、洗涤、漂白等15道环节,最后制成草纤维料。
3 配方
3、配方。纤维料制成后,便进行配方。将皮纤维料和草纤维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再经过筛选、打勾、洗涤、制成混合纸浆。
4 制纸
4、制纸。将混合的纸浆配水、加五味子藤汁后,再经过捞纸、压榨、剪纸、晒干、包装为成品。
→造纸的主要器具设施:
构皮制做主要有:柴刀、选皮台、皮碓、切皮刀、切皮桶、料缸、袋料池、料袋、扒头等。
→草料制做主要有:钉耙、切草刀、蒜锅、鞭草棍、洗草箩、洗草池、进草筛、草碓或碾、泡草池等。
→制纸时主要的器具和设施是:纸槽、水碗、帘床、纸帘、梢额竹、滤水袋、滤药袋、泡腔桶、扒头、纸板、纸榨、抬纸架、晒纸架、额枪、柱纸台、掸把、裁纸刀、等。
→寺台造纸有经板、改良、四才、二连四个品种,有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平整、整齐洁净的特点。寺台造纸既是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又是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有效地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对传承民族古老文化和地方手工业发展都有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寺台乡造纸图集:
【康县寺台乡】手工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