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档案馆基本情况
一、职能与编制情况
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系省委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履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职能。现有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加挂老干部工作处)、法规宣传处(内设《档案》杂志编辑部)、收集整理处、科技信息处、电子文件管理处、保管保护处、开发利用处(加挂档案编研处)、保卫处、后库管理处,另设直属机关党委。下设甘肃省档案抢救保护中心、甘肃省档案装具标准化管理中心2个事业单位。
二、馆库建设情况
现档案馆建成于2004年,建筑面积15669.92平方米,配有库房温湿度传感器,消防报警与气体灭火系统,安全保卫及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及电子查档系统,基本满足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功能,也成为全方位展现甘肃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轨迹的重要窗口。2010年在榆中县建成档案备份库,成为我省与兄弟省市互为备份保存档案和全省各市州档案馆档案备份保存的基地。
三、馆藏情况
省档案馆现有323个全宗及各种档案资料,共计95.6万卷(件、册)。大致分为:
1.秦汉时期档案。有馆藏汉简216支。甘肃秦汉简牍被列入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隋唐时期档案。《金刚经》《大宝积经》写卷及隋唐以来各代碑文拓本19件。
3.清朝时期档案。有2个全宗3628卷(件)。主要是清康熙44年(17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陕甘总督衙门和甘肃布政使司、提学使司、按察使司的部分档案汇抄本、诉讼案卷、地契、图册、请安折等。其中清末兰州黄河铁桥建设档案45卷571件,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4.民国时期档案。有81个全宗,9.7万卷(件)。全面记载民国政府时期甘肃行政、民政、财政、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历史状况,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档案和反映甘肃抗战、国共合作、西北开发的档案等。
5.革命历史时期档案。有4个全宗,1174卷。主要是1949年以前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群众团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陕甘宁边区部分机关和群众团体档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有236个全宗,70.9万卷(件)。主要是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至2020年,中共甘肃省委、省人大、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和所属部、委、办、厅、局等机关、人民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以及部分省属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
7.其他档案。有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各种照片档案4.8万余张,民国证件、证章档案190余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录音、录像、影片、光盘档案9376盘(张),缩微胶片档案3583盘。各类名人档案、印章、青铜器、古动物化石等实物档案3万余件。
8.馆藏档案电子数据。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已建立7类专题档案目录,完成文书档案数字化2880万画幅,文件级目录条目430万条。2016年开始推行档案“双套”接收进馆制度,5年来累计接收90个省直单位38万件纸质档案数字化副本数据,共553万页全文数据。
9.馆藏资料。主要由书籍、报刊、杂志组成,也有少量手稿、谱牒、图表、图册等共计47003册(卷、件)。其刊印、形成时间,上自明代万历年间,下至当代。大致可分为明清资料、民国资料、革命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资料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