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见树见叶 动笔动心

发布时间:2012-11-14 15:51:55  作者:姜洪源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也许是在编辑岗位上手头过的稿件太多,某种印象也太深的缘故吧.感觉现在的一些档案学和档案业务论文,良莠不齐,鱼目混杂,许多根本不能称为沦文的文章也成了论文.且遍地都是,这对论文是一种伤害。在我的感觉中,论文是一种很正式很高贵的文体,我是很草根的人,平时很少有"高贵”这个字眼儿冒出,但觉得非得要那样说一下,尽管声音很微弱。
  论文关键在于"论”.而且要论出点儿意思来,论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意,才是论文的样子,如果连这点几意思都没有,那就只剩下一堆资料了,或者是重复的、零散的、无价值的资料。往后退一步说,能充当有用的资料提供者也行啊,但这些文字偏偏大都停留在一种无新话可说、勉强絮语的状态,不是纠缠于某些嚼烂了的概念术语不松手,就是一味地强调"加强管理”之类的老生常谈,能有啥参考性呢?这就很麻烦。麻烦还在于,作者并不在乎业内同行稀稀拉拉的反响所蕴含的提醒意味,他们对导致个人文风发生如此滑坡的"大氛围”融得很紧.心思越用越多.越用越精,并不打算逸出其外。这也许是论文不成其为论文的根木原因吧。论文不是归纳别人的看法,而是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术探讨也不是绕圈子而是找出路。如果仅为评职称凑篇数,那另当别论,如果真的想研究点学术和业务,真的想解决点实际问题,却看不清这个病根,不在"学识”上花点功夫,动点心思,不去适当地间歇和蓄水,那就只能重复自己,原地踏步,无法再向前挪动一步,论文就永远是在"打造’,他的文字一也只能是莲叶上的露珠,而不是晶莹的盐粒,他仅仅是作者,却不是有价值的学术产品的持续创造者。
  论文毕竟是文章,不光是论证,还是作者思想、情感、人格、专业精神的传递.还应该包括风格和文采,论文作为文章,并不排斥这些。一篇文字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是"阅读感觉”。作为文学性义字,首先要求它具有欣赏性和艺术性,以便更容易与读者沟通。论文的文字由于目标不一样,传达的东西不一样,当然首先考虑的不是欣赏性和艺术性,而应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学术水平、但文字也不能因此而变成一棵棵枯木朽株,见树不见叶,没有一点儿生机呀?更不能像一块块毡,粘贴得紧紧的,透不出一丝空气和缝隙这样的文字,读者是会皱着眉头看的,很费劲。学术论文既然是文章,就存在文字的表达和表现能力的问题,作者的学养越好,思路越清晰,研究越透彻,表达能力越强,观点就越容易被读者所接受。我在阅读一些大学教师的论文稿件时,经常被他们说理的透彻、文字的精彩所折服。而现在一些论文的问题就在丁不能用很好的话来表达原本很好的内容,很可惜。
  所以.许多时候,我觉得用心或许比写作更重要。用心作文,用心研究问题,就会有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考的成果是别人没法替代的,这样的论文才是自己的论文。用心,还会明白论文是写给人看的。就会照顾读者的阅读感觉,就会极力避免文字的锈蚀和枯涩。这样,用心做的论文就是一棵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树.树上的每片叶子都不会相同。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