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年华,与兰台同行
小小的一卷档案,记载着岁月的流逝;薄薄的一张纸草,承载着多样的记忆;不惊艳,不张扬,滴水穿石是档案人的坚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兰台人的使命。
数字时代,兰台人因为社交媒体而变得不同,交流和学习变得高效。所在的档案群,每天都是热火朝天,一不留神几十条,甚至几百条信息刷过。从解答档案工作问题,到分享档案工作经验,每一条的实时互动,流露出兰台人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对档案事业更有影响力的殷切期望。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档案领域的“小白”,既没有档案实践工作者过硬的技能,亦没有档案学者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寥寥的几次实习经验和调研走访,说来真是惭愧。但是我很庆幸选择了这个专业,也很感激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在专业学习和走访调研中,我对档案的了解步步深入,逐渐喜欢上这个“冷门”的学科。
忆相逢,铭初心,档案“小白”终成长
大学选择档案学的原因是专业调剂,当时真的对这个专业一点都不了解,觉得它既“冷门”又“神秘”,还一度担心自己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
但是当我上完第一学期课就对档案学有所改观,尤其简牍档案让人印象深刻,从纸质简牍、木质简牍的制作到简牍书写工具的介绍,从简牍的分类方式到存放地点,老师用视频和案例给我们展现了简牍档案的“一生”。
并且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渐深入,老师们将“档案学”神秘的面纱一层一层拨开,兰台小世界中蕴藏的大乾坤亦逐渐被展现,对来源原则、生命周期理论、双重价值论等理论的探讨让人思路开阔,在院办实验室用缝纫机学习档案的装订、学习档案修裱技术,和同学一起学习湿托、干托,熬浆糊、上绷子的经历,现在想来也觉得很快乐。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我对档案学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大二参与档案零距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更让我意识到档案的丰富多彩,和小伙伴们讨论推送的内容,检查微信的排版,头脑风暴栏目板块,推动微信稿件的征集,举办郑州大学第一届的国际档案日活动,设计国际档案日的文化衫,和同学参加档案辩论赛,参与档案知识竞赛等等活动,外人眼中“枯燥无趣”的档案,原来是那么鲜活,档案学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让人惊叹。
感谢相遇,感恩成长,在郑大的四年遇到了“档案”,遇见了可爱可敬的老师和认真负责的小伙伴们,何其有幸。
有“温度”,有“厚度”,档案学人瞻前路
研究生还是没能逃出档案的“魔爪”,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头发秃了还是没有变强,但是也有收获,对档案学认识的逐渐深入和对外国档案事业了解的加深例如美国NARA的社交媒体档案的保存,澳大利亚的数字连续性政策等让我的视野更开阔。
2018年6月份我跟着老师去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走访调研;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保存的“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是现今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内容最完整也是最系统的丝绸档案样本,其不仅建立了丝绸博物馆,并且与企业共建14家“苏州丝绸档案传承基地,依据档案中的技术样本和资料,逐步恢复创新传统丝绸工艺”,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抢救性保护与开发近现代苏州丝绸档案为其他档案部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体现了档案人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2019年3月份,跟着老师去参加了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的年会,科大讯飞展示的“讯飞档案机”模型,利用OCR与智能语音结合等方式进行著录等高科技体现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档案机构不断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如何利用AI助力智慧档案馆建设、AI如何实现档案的鉴定划控等问题值得深思。
在走访调查和参加会议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档案实践工作者,还是高校档案学者,亦或是档案学子,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这个学科向前发展,也许有的人(部门)走得很慢,但是却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用“于寻常处见功力,于细微处见真章”形容档案人和档案工作再合适不过了。与此同时,在时代的洪流下,档案人求新亦求变,思考着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期跟上时代的步伐。思及此,我这个“菜鸟”得更努力了。
档案不仅仅是薄薄的几张纸,也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一堆数据,它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每个人的成长,它是有“温度”的,它是有“厚度”的。作为一名档案学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