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市州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讯息 > 市州聚焦

象牙笏板

发布时间:2018-08-08 08:59:36  作者:佚名  来源:陇南市徽县档案局  浏览次数:

  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为古代官员上朝奏事时的重要器具,具有记事实用和体现等级礼仪的双重功能。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不直接面对以视对君王的敬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据此可以推断这款笏板,至少是明代以前五品以上的大员使用过的,然其人系何朝代、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却无从得知。
  这款笏板以亚洲象牙为材,长度为470mm,中宽55 mm,材质精,用材大,扁平近长方形,两端大小有差,自然弯曲呈圆弧形,表面打磨精细非常光滑,包浆温润古雅,品相完好,纹路清晰可见,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十分难得,现存于徽县档案馆,乃镇馆之宝。
  延申阅读:
  笏板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书写的竹、木片,也即简牍;可随身携带的竹、木简牍则称为笏。据先秦典籍《礼记·玉藻》记载:"笏,天子以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史记·夏本纪》主引郑康成曰:"笏者,臣见君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笏的礼仪之用和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一样是用来别等级、明尊卑、崇王权、防僭越的。周天子用的是美玉,诸侯是用象牙,大夫用竹,但可装饰带有斑纹的鱼皮,士也是用竹,其下端可以用象牙。天子笏的长度是二尺六寸,其中间一段宽三寸,诸侯的笏上端要削减六分之一,大夫、士的笏上下两端都要削减六分之一。此外,诸侯、大夫和士除却朝见天子,参加其他礼仪性活动如射礼、在太庙中行祭礼时也可以持笏。
  至唐,《唐会要·舆服志下》记载: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诏五品以上执象牙笏,以下执竹木简,且一例上圆下方。唐宋以前的象牙笏板已经难寻踪影,而唐宋时期的象牙笏板形制都是上圆下方。
  到了元朝,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人居然全盘接受中国官制礼仪,象笏仍然被使用,尤其在祭祀中,依据祭祀等级不同,象笏使用数量则不等。
  至明,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六品至九品,笏俱槐木。”明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可知在明代,象笏是可以世代传承使用的。清人入关,几乎和蒙古人一样,全面继承明代以前的中国文化,唯独这个笏板文化没有被继承,清代文武官员上朝不再沿用这个礼仪习俗,个中缘由不得而知,象征身份的象牙笏板从此开始销声匿迹,渐渐不被人知。
  根据《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作为缔约国之一的中国已于1990年6月1日停止从非洲进口象牙,1991年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所有进入中国的原牙和加工制品均为非法走私。而牙雕曾与景泰蓝、玉雕、漆雕并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花旦”,繁华落尽,终究剧终人散。我们馆藏的象牙笏板也已然成为历史的绝唱,后辈们也只能从传世精品中一睹过往华彩。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