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档案馆 一纸地契承载历史
历尽人间沧桑事,载满世上兴与衰。地契作为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甚至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最为轻盈单薄的纸,承载了中国最为深刻厚重的历史。
嘉庆九年(1804年),向氏一家人齐聚,在亲戚邻居的见证下,焚香祷告抓阄,立合同将两叚(注释:“叚”字在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应当是个多音多义字,在读jiao的发音时,它的释义应当是一个古汉语中的形状量词,泛指一片或一大片土地。)荒地均分给四个子侄。签名处子侄皆用十字画押的方式,每个人画十字的笔画粗细、长短、角度各有不同,区分开各自的笔迹。这份已有220年历史的清代地契,虽纸张已泛黄,部分字迹已无法考证,但表述内容基本完整,涉及立契人姓名、分地原因、土地数量、坐落位置以及有可能出现纠纷的解决办法等内容,并由当事人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盖章。
地契中写道,“日后若有反言者,各执此字鸣官,自任其罪。”八位中人皆做见证,让契约履行有了基本的保障。在古代的乡土社会中,在订约民间契约中有中保人、中人、居间、才人、保证等各种情形出现,地契中人多为家族、村庄、区内有名望或书写认真、字体规范、行文规整之人,这在古代担保制度不发达的情况下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高台县档案馆地契档案涵盖了清朝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及民国时期的地契档案,真实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同时记录了当时当地的人文生活、乡情民俗的原始风貌,对研究清代及民国时期当地的土地制度和民间房地交易、民间风俗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档案承载历史,延续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档案出现破损、老化等问题,高台县档案馆围绕“修复光阴·还原历史”主题,不断提升档案修复技能,采取一系列举措,让尘封档案“活”起来。派出业务骨干2人赴省档案馆学习裱糊修复技术,同时在省馆的指导下,制定了科学详细、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全力确保珍贵档案保护与修复工作高质量稳步推进。在修复珍贵档案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档案、民国地契等珍贵档案,精心制作《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宣传片,倾心研究完成《红色档案印初心》《黄土地里的劳模书记》等红色微党课,建成中国共产党高台历史展和档案珍品陈列室,面向全县各镇、各部门单位开展党性教育活动30场次1025余人次,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档案温度,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档案文化的魅力,档案工作在“两个服务”中的作用显著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