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民国年间的甘肃科学教育馆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4:00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筹办缘起

  1936年春,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决议拨款补助绥远、甘肃、宁夏、青海四省教育,于1936年8月,组织西北教育考察团前往绥远、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四省考察社会事务,考察团成员有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英籍董事戴乐仁、教育部专员郭有守及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梅贻宝等人,考察团成员历时月余,"凡西北人民生计、文化、事业,莫不悉心探询”,事后撰写了考察报告,结合四省当时的实际情形,逐条陈述补助四省教育计划。1937年秋,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再次聘请社会调查所所长陶孟和先生、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先生等偕同戴乐仁董事前往甘青两省考察,至年底,认为补助甘肃省教育计划的当务之急是在甘肃省会兰州设立科学教育馆,"冀提高各学校之科学教学水准,藉以推动全省之经济建设”,创建甘肃科学教育馆由此缘起。

  随后,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电请梅贻宝先生主持董事会,并派人从武汉购买图书仪器,运来兰州,租定民房一间,用作馆址。1938年8月初,梅贻宝先生离京抵兰,选聘教育馆职员,订立组织大纲及工作计划,并编制预算,租定宿舍。几个月后,教育馆筹办工作已万事俱备,只待举行开馆典礼。

  设立科学教育馆的宗旨

  1938年3月至4月间,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会上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全面的政治纲领。其中教育方面提到要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以适应抗战需要。西北地域辽阔,蕴藏丰富,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抗战全面爆发后的两年间,东南各省相继失陷,西北遂成为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国民政府十分重视,诚如蒋介石在一份告全国同胞书上所说:"我国抗战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峡交通之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而西部诸省尤为抗战之策源地,此为长期抗战根本之方略,亦即我政府始终一贯之政策也……”

  西北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当时国内东南各省的文化机关相继迁入四川、云南,很少有来甘肃的,所以西北教育考察团成员认为"西北教育自应另辟蹊径,今设立甘肃科学教育馆于兰州,不亦宜乎?” 在抗战建国的大背景下,设立科学教育馆的宗旨就是改进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推进民众自然科学教育,调查甘肃自然资源,进行科学试验,推进社会教育。

  创办过程和主要活动

  甘肃科学教育馆于1939 年1月1日正式举行成立典礼。该馆前后共有三任馆长,首任馆长是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梅贻宝先生。1940年5月,梅贻宝辞去馆长一职,至此年秋天,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聘袁翰青为馆长,直至1947年底(注:袁翰青于1946年10月离兰回京,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但馆长一职仍未解聘),后聘卢寿枬为馆长。在这三任馆长中,其中袁翰青担任时间最长,所费心血也最多。

  袁翰青(1905—1994)是著名化学家、文献学家,江苏南通人。1925年从南通师范毕业,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毕业,获理学学士,留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所,在美国著名化学家亚当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立体有机化学研究。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年底回国,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此后,他任过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国立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和化工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教授。解放后,任文化部科普局局长、商务印书馆总编辑,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

  甘肃科学教育馆先后租赁贤后街25号、西城巷14号等处民房作为馆址。由于当时日本飞机多次轰炸兰州,为安全起见,于1939年2月正式迁于南郊官驿巷背后75号民房。后由于官驿巷背后馆址被房主出售,教育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经袁翰青与甘肃省政府多次交涉,1943年省教育厅决定将兰州女中校址交由甘肃科学教育馆,女中迁往中山林东侧新址。1944年8月,更名为国立西北科学馆,并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改归教育部管理。

  甘肃科学教育馆一经成立,就着手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具体的组织条例和办事细则,并拟定工作计划,展开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

  一、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技教育活动,普及科技知识。

  1941年9月,组织、支持由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的西北日食观测队在临洮举行的日全食观测活动,组织兰州市日食参观团500余人前往观测点—临洮东山泰山庙观测日全食。天文工作者李元先生曾著文详细回忆了当时这次规模空前的日全食观测活动:"1941年9月21日有一次罕见的日全食现象,我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当时由张钰哲率领的中国日全食观测西北队,正是在甘肃临洮进行了中国境内有史以来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利用这一机会,天文工作者在当地放映科学影片,举办科普讲演和日食图片展览,在兰州和临洮掀起了一次宣传科学知识、破除愚昧迷信的科学普及高潮。”

  1941年12月,甘肃科学教育馆派人协助由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活动,除积极代办此次考察活动在兰州方面的筹备工作外,并派出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的工作人员参加考察活动。

  二、成立中国化学会甘肃分会,加入学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甘肃科学教育馆自袁翰青任馆长后,联络兰州的化学教师、化工技术人员,酝酿成立中国化学会甘肃分会,经驻重庆的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同意,经过充分准备,于1943年3月中旬,正式成立中国化学会甘肃省分会。之后举行首届理事会,推选袁翰青为理事长。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切断滇缅公路,盟国军援受阻,于是地处西北的丝绸之路成了中国通向世界的生命之路,开发西北,坚持抗战的呼声日高。在这种形势下,开发西北化学工业成了热点。1944年春,袁翰青去重庆,接受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工程会、中华化学工业会(以下简称三会)委托,准备在兰州召开"三会”的第二届联合年会。

  1944年9月,在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袁翰青的积极筹备和建议下,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工程会、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兰州召开第二届联合年会。这是甘肃科学教育馆筹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盛会,与会的许多专家对开发西北化工资源提出了建议和设想。这次大会对推动甘肃以及整个西北地区的化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甘肃科学教育馆还应邀成为中国古生物学会机关会员,并加入中国地质协会兰州分会等各种协会组织。

  三、撰写科普文章,举办通俗科学讲演。

  甘肃科学教育馆不仅组织本馆工作人员撰写科普文章,还请国外知名专家到兰州作报告。1943年,袁翰青热情接待了到西北考察的英国李约瑟博士等一行,并邀请李约瑟在馆内作了《国际生物化学的进展》的学术报告。后来,袁翰青又请来美国抗菌素专家在甘肃科学教育馆做了关于盘尼西林的性能、应用及制造方法的学术报告。

  1945年4月,袁翰青在中正公园四照厅作了题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的学术讲演。他说,赛(科学)、德(民主)二先生对人类的贡献有四方面:一是思想方法的改变;二是人生观的改变;三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四是交通工具的改变;并"自由与民主及近代科学发展之证明”,中国只有按此原则迈进,才能"走向现代化之途径”。

  四、设立科学陈列厅,举办科学技术展览。

  甘肃科学教育馆多次举办国防科学及国防科学技术出口等展览会,编发《国防科学》专号;1946年,甘肃科学教育馆建成了1座60平方米的科学陈列厅,将本馆科研人员采集制作的动物、植物、矿物标本经过选择,予以陈列,并附贴说明卡,供民众参观,在馆长袁翰青的建议下,甘肃科学教育馆将金木工室扩大为仪器制造所,制造标准的中小学教学用的物理、化学仪器、生物标本及挂图。

  另外,甘肃省科学教育馆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编入《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学报》、《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专刊》,发行于抗日大后方及抗击法西斯的盟国,得到了好评。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9月,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辛安亭同志为该会军事代表,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约法八章,接管甘肃科学教育馆,"从此该馆即属人民所有,该馆一切人员应在辛安亭代表指示之下各守原职,负责保护馆内一切资财、图表、账册、档案,尽速恢复工作,并由该馆主管人办理移交手续”。

  1950年,甘肃科学教育馆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新馆建成开放。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