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马家窑文化

发布时间:2013-03-21 10:26:29  作者:佚名  来源:《悠久的甘肃历史》  浏览次数: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我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我省西部地区,其影响波及青海境内。
  距今约五千至四千年间,原始人类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丰富。作为人们主要生产工具的石器,制造得更为精致、适用了。石斧、石刀、石锛、石球、石研磨器等等,各种类型层出不穷,有的石器经过精打细琢后又通体磨光,使用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那时候,人们已进入定居的农耕生活,他们用石斧砍去荆棘丛生的灌木,用石刀翻开肥沃的黄土,种下原始的谷物和蔬菜。金秋季节,人们用石镰割下谷穗,用石研磨器脱去糠壳,然后用陶器把它们煮熟。吃着香喷喷的米饭,人们唱起欢快的古老歌曲。
  原始的饲养业也得到了发展。除了大量的猪以外,人们也养一些牛、羊和狗。每逢新的婴儿降生,或是地里谷穗累累,丰收在望,人们就杀猪宰羊,雀跃庆贺。
  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有时也出外狩猎,但即使一无所获,他们也不会象自己的祖先那样垂头丧气,担心忍饥挨饿了。
  生产发展了,生活安定了,人们的爱美心理发展了起来。他们不但制作出了比以前更为众多、更为精致的陶器,而且陶器的纹饰,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有横行、直行、斜行,同心圆、涡状条纹,还有方格网纹、弧线纹、圆点纹、垂帐纹、连弧纹、锯齿纹和鱼钩纹。这里面,刻画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老传统的怀念和对那想象中的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神祗的敬仰。
  太阳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月亮照亮了夜行的路径。人们赞美大自然,崇拜大自然,他们的思想象是插上了幻想的翅膀。每当红日高照,百鸟飞翔,人们想象着:那晨起暮落,终年奔波于万里蓝天的太阳,仿佛是由一只火红色的大鸟背负着在太空中翱翔;到了夏日的夜间,皓月当空,远近群蛙齐鸣,人们在纳凉赏月之际,又在想象着:那苍茫夜空中高悬的碧玉盘中的阴影,多象一只神奇的大蛙,是它在领导地上蛙群的大合唱!
  人们把这种想象铭记在心里,刻画在器物上。天长日久,鸟和蛙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了,仿佛成了天上的神祗;在刻画的器物上也渐渐地脱离了原形,变为带有抽象意味的图案了。在一件陶盆里,聪明的画工把青蛙那圆圆的肚子画在底部,头部和四肢分布在盆内侧壁上,为了不使后面出现大块空白,故意添上了一只肥厚的尾巴!这巧妙的构思,使整个画面显得那样匀称、和谐,令人叹赏!
  人们的穿戴也起了变化。多少万年,原始人类赤身裸体地暴露在大自然的烈日严霜下,又是多少万年,人类只是将兽皮或宽大的树叶用兽筋穿联,披在身上御寒。这样的时代渐渐过去了。人们学会了简单的纺织,他们将牛羊毛用陶纺锤搓捻成线,编织成一件件宽大的裘褐,尽管仍很粗糙,但比起兽皮、树叶来,还是舒适、美观得多了。
  由于进入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原来主要从事狩猎的男子逐渐转入农耕、饲养和制陶,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同时,生产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小家庭的独立生产创造了条件。一夫一妻的对偶家庭渐渐出现了,孩子们不但能知道生身母亲,而且也能确认生父了。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动摇了。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