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冬果梨
梨,古时有"快果”、"果宗"、"玉乳”、"蜜父”之称,味甘甜微酸,望之生津解渴,食之沁人肺腑.鲜美可口,是深为人们喜食的美味果品,一向有"百果之宗”的称号。
梨的品种颇多,有鸭梨、酥梨、白梨、沙梨、秋子等栽培种的果实,在我国分布极广,大部分省份均有出产。甘肃省目前约有地方品种一百八十九个,引进品种一百七十九个,为主要经济树种。兰州冬果梨色泽鲜艳,形体美观,皮薄肉细,甜酸适度,其味夺冠,久负龚名,为梨中的佼佼者,畅销国内外市场。
梨为我国原产。《礼记》上有"楂梨姜桂”的记载,可见至少在二千多年前的周代,我国就有梨的栽培。《本草纲目》载:"梨品甚多,必须棠梨、桑树接过者,则结子早而佳。梨有青、黄、红、紫四色,乳梨即雪梨,鹅梨即锦梨,消梨即香水梨也,俱为上品,可以治病。……梨与萝卜相间收藏,或削梨蒂插于萝卜上藏之。皆可经年不烂。”
兰州素有"瓜果城”之誉,梨树栽培历史悠久。清雍正六年编辑的《甘肃通志》载:"兰州出梨。”据科研部门推测,三百五十年前,兰州、河西走廊、临夏等地梨的栽培已相当盛行。据了解.兰州、靖远、皋兰等地和河西走廊,以及黄河沿岸,尚有二、三百年以前的大果树。据此推测,兰州栽培梨的历史绝不止三、五百年。目前,兰州果树除枣树以外,以梨树为最多。据统计,五十年代初,兰州即有莽细五万四千八百多株,占各类果树的百分之三十点一二,而且集中分布在城东南及西北,黄河两岸的广武门、五里铺、孙家台、北园、上下西园、盐场堡、雁滩及彭家坪。
梨为蔷薇科植物。兰州冬果梨属白梨系,有大、小冬果之分。大冬果梨,果倒卵圆形,果大,平均重二百七十七点五克,最大重至五百克以上。一九五七年,全省农业展览会上曾展出重达一千七百五十克的特大个体。冬果梨,皮色黄绿,完熟后呈金黄色,皮较厚而粗,果梗较粗,果肉水白色,质较粗,石细胞较多,汁多,味浓,甘酸适度,含糖百分之八点九,含酸百分之零点四四,可溶性固形物百分之十二点五,品质甚优。
冬果梨,树势强健,寿命长,结果早,一般稼接后四至五年结果。芽萌发力强,成年树新稍长约二十二厘米。以短果枝及短果枝群结果为主。果枝寿命四至五年。兰州冬果梨为丰产树种,平均株产五至六百斤,高的一千斤,最高达三至四千斤。它四月上旬花芽萌动,中旬开花座果,十月采摘,性喜砂质壤土,抗早,抗盐碱力强,适应性广,果实品质好,极耐贮藏,是甘肃省最佳地方品种之一,可在大部分地区大力推广。
小冬果梨,主产兰州市孙家台和靖远县迎方滩等地。据考,这种梨最早见于北园和孙家台。当地老农说:"这种梨其所以品质最佳,一是龙尾山的脉好,即土质好;二是水磨沟的水甜。”科研部门认为,兰州小冬果梨是在特定的水土、气候条件下,由大冬果梨芽条异变而来。它的果实为倒卵形和椭圆形,或近圆形,纵横径六点九乘六点五厘米,因比大冬果小,故名。单果重一百五十七点五克,色呈黄绿,外围果阳面略有红晕,果汁虽不及大冬果梨多,贮期亦不如大冬果梨长,树势不如大冬果梨旺,树龄不如大冬果梨长,叶色不如大冬果梨深,但树姿比大冬果梨开张,果皮比大冬果梨薄,果肉比大冬果梨细,石细胞比大冬果梨少,风味比大冬果梨甜,品质比大冬果梨好,是我省最佳地方品种之一,其味夺冠,脍炙人口,名闻遐迩,远在二百六十年前成书的《甘肃通志》戴:"梨兰州者佳”。据考,最佳的梨即兰州小冬果。
冬果梨营养价值很高。它含有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水分,大量的果糖、葡萄糖、蔗糖、苹果酸和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等物质。
兰州冬果梨名传全国,不仅是深受人们欢迎的美味佳品,亦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在医药上应用颇广、疗效颇高,其异名颇多,含义微妙。
祖国医学认为,梨归心、肺、胃三经,有止渴生津、清心润肺,除烦利尿、清热解毒、润喉消痰、降火止咳的功效。
据现代药理研究,梨对肺结核、急慢性气管炎和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等症状皆有疗效,常食梨可改兽症状、缓解病情,促近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