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特产“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又称"民族腰刀”,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人民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工艺精巧、小巧美观、刀刃锋利、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特点。它既可作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具,又是独具风格的装饰品和馈赠亲友的艺术佳品,深受保安、东乡、撒拉、回、藏、汉、蒙古、哈萨克、维吾尔等各族人民的欢迎,畅销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近几年,保安腰刀作为旅游纪念品,远渡重洋,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赞赏和称颂。
保安腰刀的制作,迄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相传,保安族人民自清朝同治年间,从青海迁徙到甘肃,即现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公社定居后,就有工匠开始腰刀生产。因为这种腰刀开始为保安族独家生产,故名。不过,在过去近百年时间,锻打腰刀只是工匠的一种"糊口营生”,工艺简单,刀具简陋,制作粗糙。起初的腰刀,只有刀刃和木制刀柄。没有刀鞘。后来,工匠们根据顾客要求,为使佩带安全,先创造了一种木质刀鞘,进而发展为牛皮刀鞘。直到解放前夕,最好的保安腰刀,也只不过是牛角柄,有四至五道铜铁粗罗的"波日香”、"黑膛刀”两个品种远非现在工艺精巧、装磺精致的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的大量生产与创新,真正成为异彩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还是在解放以后。一九五七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零星分散的个体工匠开始组织起来,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创造了工艺复杂、色彩缤纷的"什样锦”等品种。目前保安腰刀已经发展到三十多个品种。比较常见的有"什样锦”、"宝剑刀”、"铜扁鞘”、"西瓜头”、"牙五七”、"原角满把”、"双刀”、"鱼刀”、"双刃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三角藏刀”、"双罗”、"细罗”、"红罗”等规格品种,刀柄多为镶金辍银的梅花牛角,刀鞘为古铜或黄铜,玲珑剔透。"牙五七”,庄重大方,线条粗犷,特别为藏族人民所喜爱。它的刀柄由护口、四道平罗、四道弯罗、盖子等组成。所谓平罗就是直线条的罗纹:弯罗是指曲线条的罗纹。它是由黄铜、白铁、黑色牛角、绿色塑料和花色有机化学板先锻打成薄片,然后根据艺人的构思镶嵌堆辍、锻打焊接耐成。刀柄上还镶嵌各色梅花斑点。而刀鞘则是由白铁做底,四道红铜夹三道黄铜衬以直线形的压条制成。"什样锦”是各族人民一都喜爱的腰刀,它分四寸、五寸、六寸等不同规格。制作这样的腰刀需要三十多道工序。如五寸规格的"什样锦”,刀柄就有各种颜色的平罗、弯罗五十四道,还夹有红、绿、黑、白等各色梅花,再配上一把铮亮的黄铜色刀鞘。刀鞘上插一把小巧玲珑的银色摄子,新颖别致,恰到好处。这种腰刀,荟金黄、 翠绿、桃仁、湛兰、墨黑、银白、深灰等各色于一刀,和谐地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实为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
我国藏、蒙、保安等少数民族,历来有佩带腰刀的习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腰刀不仅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 用具,而且是一种佩带装饰品。甘南、夭祝、肃南、肃北、阿克塞和西藏、青海、内蒙等省区的藏族、裕固族、维族和哈萨克族地区的农牧民,乃至工人、机关干部腰中多佩带保安腰刀。这种腰刀,屠宰牛羊时,作为屠具,吃肉时作为餐具,日常生活中又作为器具,一刀多用,得心应手,刀不离身,爱不释手。
保安腰刀设计精巧、做工考究,淬火技术高超。随着销路 的不断扩大,生产遍及保安山乡,工匠倍出。如干河滩二百八 十七户人家,保安腰刀的工匠就有一百一十多个。一九七六年- 至七八年,国家先后投资十万零八千元,在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公社干河滩大队建起了初具规模的保安腰刀厂,购置了一些先进的机械设备。使锻打腰刀的笨重手工劳动开始用机械代替,工效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