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兰州雕刻葫芦

发布时间:2013-03-27 11:21:47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雕刻葫芦是兰州的特种工艺万在祖国灿若群星的工艺美术品中,它虽不同于驰名中外的北京玉雕、寿山石雕、潮州木雕。但也另有自己的特色,堪称瑰宝。
  兰州葫芦,又称"小葫芦”。是在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一个特殊品种。
  兰州雕刻葫芦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王裁缝。首镌花草,民国初年,来银娃、王洪儒等.继刻刀马人物与名胜古景,在街头巷尾销售,作为儿童玩具。后来张广建任督甘肃期间,提倡各种工艺,雕刻葫芦作为官厅送礼之用。到一九二O年前后,著名的刻葫芦艺人李文斋书画并妙,精心提高,从而使雕刻葫芦成为独具一格的工艺美术珍品。
  李文斋是生于清朝末年的一位穷秀才,家境贫寒,生性傲慢,为人孤僻,曾作过短期的"师爷”。辛亥革命后先住桥门街即今兰州市西关什字至黄河铁桥一带),后迁官驿(即今贡元一路一带)。他落落寡合,中年丧妻,在穷困潦倒之中拿起刻刀,开始雕刻葫芦。
  兰州葫芦形如鸡蛋,皮质细腻,圆美可爱。其工艺分"描写”与"雕刻”两种。所谓"描写”,是在葫芦的外表用特制钢针(分大、中、小三种),将表皮刺破,镌刻书画,涂以松墨;所谓"雕刻”,是以小刀将葫芦硬壳刺透,用粗线条描绘人物、山水、花卉等。据文献记载,李文斋刻葫芦的题材,主要是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王羲之爱鹅》、《竹林七贤》、  《十八罗汉》、《桃花源记》、《渊明赏菊》、《兰亭集序》、  《赤壁赋》等等,内容广泛,人物众多。其中以《桃花源记》、  《赤壁赋》和《兰亭集序》最负胜名,堪称杰作。李文斋的雕刻葫芦,开始只是在甘肃官府和商人手中流传,一九二一年前后,由兰州古董商带到北京,引起同行注意,被誉为"绝技”此后,各国商人到兰州向李文斋定货,从此兰州雕刻葫芦便扬名中外。
  李文斋雕刻葫芦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吸取了中国画中不脱"形似”,强调"神似”的传统表现手法,画面主题突出,简单明了。画人物,寥寥数笔,栩栩如生;画山水花卉,疏淡有致,情意盎然;蝇头行书及小草,点缀成行,飘洒自如;自作诗词,堪称佳句。
  俗话说"文如其人”李文斋藐视权贵,品行高尚。一九三八年腊月,李文斋因不肯给伪兰州市公安局长冼觐康奉献雕刻葫,被无辜关进监狱,死于非命。其学生王德山乃李文斋爱婿。他勤奋好学,功底深厚,刀笔细腻,作品曾销售及苏联及西欧各。获得好评。四十年代初,兰州雕刻葫芦的题材甚广,诗词、书文、山水、人物皆入画,使雕刻葫芦日臻完善。 解放后,雕刻葫芦更是大放异彩,并于一九五九年开始出口国 外。今雕刻葫芦名家阮文辉是第四代艺人。他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大胆采用刀刻法,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多种 方法,表现中国画的勾勒、点垛、渲染、皱擦,从而仿刻出历史名家的泼墨、写意山水,以及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的画格遗韵,使雕刻葫芦放出新的异彩。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