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荷花舞

发布时间:2019-05-22 08:45:5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地处董志塬腹地的庆阳市西峰区,是先周远祖公刘教民稼穑,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周代遗俗与原始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冲撞融合,孕育诞生了“荷花舞”这一民间舞蹈艺术。

         荷花舞的起源来自公刘故里的周代祭祀仪式—赛社活动,敬奉天地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耕文化遗俗,在历史上融入了乞雨求神的巫事活动,即求雨仪式中乞民头戴画有云朵式插柳梢的帽子,期盼甘雨降临。这种形式演变在敬神闹社火的民间舞蹈后被称做云朵子、云飘儿、云影子等名称。形成了以西峰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宁县、正宁、镇原、环县及陕北延安等地内区域传播的现状。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特殊的道具“云盘子”与轻盈、平稳的舞步;龙摆尾、燕穿梭、剪子股(套十字花)等企盼甘霖普降的队形变幻,配以悠扬宛转的民间小调“扬燕麦”,将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遗风,通过艺术形式保留下来。“云朵子”的民间舞姿的一扭一摆一弯,云盘并齐足踝,依腰带动云盘转动,披纱甩袖的动作亦属民间舞蹈中别具一格的特殊代表作。

        早在40年代陕甘宁边区时期,邻界的宁县南仓社火队将“云朵子”改为“莲花灯”去延安演出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接见。50年代被舞蹈家戴爱莲看中,改编为荷花舞赴波兰华沙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金奖。西峰区寨子乡社火队同时改造了云朵子道具为荷花盘,更名为荷花舞演出,成为西峰区的社火保留节目。21世纪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将荷花舞排成有500人参加的广场文化演出,引起各界人士的惊叹和关注,被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命名庆阳为“荷花舞”之乡。

 

6360387255204800009636985_副本.jpg

1956年戴爱莲编排的荷花舞

6360387255203237502109568_副本.jpg

荷花舞代表性传承人示范荷花舞基本动作步法

6360387255221987508351371_副本.jpg

6360387255381362506064929_副本_副本.jpg

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的荷花舞表演

荷花舞韵_副本.jpg

6360387255356362509607972_副本.jpg

荷花舞老照片1

6360387255443862501707321_副本.jpg

荷花舞老照片2

荷花仙子舞翩跹_副本_副本.jpg

荷花仙子舞翩跹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