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非遗 · 第3期】武都高山戏
人类数千年的繁衍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如果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是承载人类文明的筋骨,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文明之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陇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西和乞巧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白马池哥昼三个项目已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其中,西和乞巧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当号子、河池小曲、竹蓝寨泥塑、陇南影子腔、礼县、西和春官歌演唱、盐官制盐工艺、豆坪唢呐、康县木笼歌、康南毛山歌、锣鼓草、玉垒花灯戏、寺台造纸术、武都木雕、栗玉砚、角弓咂竿子酒、三仓灯戏、宕昌羌傩舞、陇南高山剧19个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目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达185项,各县(区)经县(区)政府批准的进入县(区)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365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7名。
西汉水旁,乞巧女儿虔诚祈盼;
白马河畔,池哥池母笑语欢歌。
米仓山麓,朴素酣畅的表达天地回响;
康南林间,悠扬缠绵的倾诉一表衷肠。
……
在陇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记忆,寄托着更美更好的希望。
从今天开始,文化陇南开设《陇南非遗》专栏,让我们一同探寻历史留给陇南的独特印记,一起感受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我们将带大家走近陇南非遗,走进淳朴、奋进、欢乐、和谐的魅力陇南。
甘肃戏曲种类繁多,流行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地方剧种高山戏,历史悠久,传承久远,以其憨直而充满幽默情味的文化品格,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生动优美的唱腔,吸引着代代当地人民群众,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武都高山戏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种之一,是源于陇南市武都高寒山区鱼龙一带的间社火,主要流传于武都区的鱼龙、隆兴等地。1959年10月定名为“高山戏”。1965年其名见报后被陆续载入《辞海册》、《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等书籍中,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武都高山戏演出程式的绚丽多姿、曲牌唱腔的丰富多彩、服饰打扮的风格鲜明、舞台表演的独具特色而被赞誉为“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
武都高山戏发源地--鱼龙地处武都高寒山区,境内群山叠嶂、沟壑纵横,经济落后,自古以来“靠天吃饭”的鱼龙人对神灵就有着无比的虔诚与敬畏。
庙会、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在这里自古盛行,高山戏即是从这里的民间祭祀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
高山戏的舞台演出程式一般分为:“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 高山戏文化不仅仅是讲究“四功”“五法”的“演故事”文化,它还包括了以把式舞为其代表的“议事”“出灯”“过关”“圆庄”“上庙”“走印”“踩台”“灯官说灯”“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诸多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
高山戏语言是地道的武都方言,唱词有七字两句式的对联体,有五字四句式的绝句体,有山歌体,律诗体等。大量衬词和灵活的帮腔形式构成了高山戏独特的演唱风格。高山戏的表演具有社火场把式舞“跳”、“摇”、“扭”、“摆”舞步动作的特点,但更多动作是演员们对劳动生活的原始再现与加工。
武都高山戏演出地以打麦场、农家小院、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以村民自编自演的形式演出,故事表演中还保留着原来的载歌载舞。伴奏乐器以二胡、牛皮鼓、锣为主,兼有唢呐、三弦和琵琶。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音乐曲牌、唱词和自成体系的表演形式。其上演的曲目根据民间传说或发生在邻里之间的事件编成故事,套上曲牌再进行表演,俗称“演故事”。 1959年以前鱼龙、隆兴等地人们叫它“演故事”、“走过场”、“社火戏”等。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高山戏剧本是各地“戏模子”历年传承下来或自己编写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一部分取材于典章故事,如:《武松打虎》《李逵探母》《康熙拜师》;一部分取材于民间传闻,如:《儿嫌娘丑》《王祥卧冰》《麻女子顶亲》;占较大比例的则取材于民间生活,如: 《三怕妻》《两亲家打架》《三女不孝》《讨债》等。1975年5月以新编现代戏《开锁记》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3周年全国现代戏曲调演,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武都高山戏各类唱腔性格鲜明,韵味深厚,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点表现为旋律节奏除适应曲词内容的表达、词汇合理划分、虚词语调的处理外,很多情况下要受到曲词节奏的影响,节奏类型在高山戏传统唱曲中的运用很普遍;节拍也是高山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2/4拍是高山戏音乐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节拍,随着节奏、速度、音高的变化,它可表现欢喜、忧伤、思念等多种情绪,运用率最高。1/4、3/4、4/4、3/8等节拍在乐曲中的混合使用在高山戏唱腔中的运用率也很高。
高山戏属曲牌体戏曲剧种,舞台音乐由器乐曲牌和唱腔曲牌构成。曲牌板腔化是一种比之连缀体更简便的表现形式和结构方法。曲牌板腔化的形成不仅使音乐结构得到了完整,音乐风格得到了统一,音乐色彩得到了和谐,演唱艺术得到了提高,伴奏艺术得到了丰富,而且对戏剧剧情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激化、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情感的表达等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这自然使得高山戏声腔艺术逐渐进入到了高级阶段。
高山戏在武都等地流传了数百年,深得当地民众喜爱。它是古代劳动人民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食粮。挖掘、抢救、保护高山戏,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组稿:李海琳
由小编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茹 涛 责编:高剑榕 编辑:李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