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南毛山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流传在甘肃省康县南部的阳坝镇、两河镇、白杨乡、铜钱乡、三河乡、秧田乡等地。是具有地域特点的原生态民间演唱形式,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触景生情,即兴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切地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状态,是康南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民间音乐作品。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毛”含有粗糙的意思。人们最初没有语言的时候,上到高山就大声吼,有石头从山上滑落时也吼。这种吼,就是语言的起源。有了语言之后,把高兴事或悲哀的事唱出来,就是山歌的起源。众人编,众人唱,越唱越多;众人编,众人改,越唱越精。在封建社会,康南地广人稀,四川、陕西毗邻地区的穷苦百姓为逃荒避难,逐渐逃到康南深山老林中来谋生。处在生活最底层的群众以毛山歌为娱乐,用最形象的口头语言,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毛山歌虽“毛”,但它内容健康,思想性很强。

康南毛山歌,有唱旧社会广大百姓苦难生活的,如:“不赶麦场赶惯了,提起麦场心烂了,镰刀背架不提了,要着吃着回来了。”有揭露地主阶级压迫穷苦人民的:“宁叫天打死磨,不给老地主做活。”有反映劳动生产的:“锄草锄了整一天,眼看太阳快落山,扯根葛条绑太阳,草不锄完不下山。”有反映忠贞爱情的:“铜绿盅子喝清茶,啥时与你成亲家,只要和你成了亲,肉连骨头心连心。”

从形式上讲,有单唱,有对唱,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康南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都会哼两句山歌,有一个人劳动时独自吟唱,也有男女对唱,互相戏弄或打情骂俏的:“郎在高山割竹穰,姐在河坝洗衣裳,听见棒棰声声响,蹶起尻子走他娘。走在跟前不是你,才是啄木子啄树里,背上火药拿上枪,叫你啄木子见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