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记忆】崆峒笑谈丢丑“丢进”大剧院
崆峒笑谈丢丑“丢进”大剧院

“崆峒笑谈”现场
记者张子艺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 黄河之滨、渭水之南,从古至今流传着多种形式的民间戏曲,讲不完的历史故事,唱不尽的才子佳人,那些从尘烟中款款飞舞而起的身影,滋润着一代一代的听众。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东北部、古丝绸之路重镇平凉,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民间小戏,叫做“崆峒笑谈”。笑谈也,顾名思义逗乐丢丑小戏耳。
壹:民间奇葩从明清时代款款走来
今年3月,“崆峒笑谈”被正式列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崆峒笑谈”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009年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日,“崆峒笑谈”平凉专场演出活动中演出的五场戏《闹老爷》、《两亲家打架》、《打草鞋》等剧目,内容嘲谑讽喻,嬉戏调笑,表演生动活泼,舞蹈动作极度夸张,引发了现场观众激烈的掌声。其后民间艺人表演的《王婆骂鸡》、《赶毛驴》、《说唱笑谈》等,形式活泼,说唱并举,语言通俗幽默,乡土气息浓郁,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博得在场观众们的大力赞赏。
纵观近年来的文艺圈,以“笑”为主体来逗乐观众的表现形式,大致有几种。郭德纲一口京片子相声独霸北京、天津,如今的他俨然成为相声的领军代表人物;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成为上海地方性文化的代表,周立波一丝不乱的头发以及一身纤尘不染规规整整的西服,成为大众标志性的记忆;而随着赵本山“本山兵团”的强势崛起,东北二人转也是全国走红的喜剧形式,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二人转欢天喜地的唢呐锣鼓声。
而“崆峒笑谈”这个此前鲜为人知的地方小戏,竟然在短时间内,焕发异彩。听众大力赞赏,媒体大加赞赏,戏剧研究家如获至宝。“崆峒笑谈”,这个以道教圣地崆峒山命名的地方曲种,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崆峒“笑谈”又称笑摊或者笑坛,老百姓俗称“谝干传”或“丢丑”,是一种以逗乐见长,以说白和表演为主的民间小戏。《柳湖志》中记有“水乐台,在县北,郡人能为水戏,宋太守王素建此台观之。”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看民间戏曲活动十分繁盛,有“装鬼神、谈诨话、装秀才、学乡谈”等名目。
据史料记载,“崆峒笑谈”大约形成于宋元年间,成熟于明、清两代,盛行于清末和民国初年。主要流传于平凉市崆峒区北部塬区的草峰、杨庄、白庙、香莲和川区的崆峒、白水、花所等乡镇。明清时期,“笑谈”已具规模,演出活动遍及平凉城乡,公元1550年至1627年,明朝散曲作家、著名政治家赵南星在他的《笑赞题词》中写道:“书传之所记,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世传笑谈,乃其影子也。”由此可见,“崆峒笑谈”与宋代的“谈诨话”、“学乡谈”为同类,不过发展更完整,受流传在平凉的小曲剧影响,从注重谈而演变为唱白皆具的戏曲形式。
“笑谈”多数剧目是以说白为主,唱段为辅。演出多以丑角为主,有官丑、小丑和老丑,有媒旦、姚旦,再配以小生小旦。当地历代民间艺人,长期交往相互学习,在保留本土语言、民歌元素特色的基础上,吸纳西北的秦腔、迷胡、陇剧等剧曲式风格,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民间小戏曲调,表演艺人用当地方言演唱,并加了很多俗语和发生在生活中的各种段子,这就是这种表演具有鲜活的地域特征和强烈的口传意识,给观者带来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和方言圈内的文化认同感。
贰:土气十足从街头巷尾“耍进”大剧院
以前,笑谈是乡间农闲时打发日子的小戏,风和日丽,全村人寻一处宽敞的地儿,家里有乐器的手持乐器,有板凳的提板凳,离得最近的庄户,就烧些滚烫的开水,为看客们上茶。最初的表演者也不过是村子里嗓子最敞亮、最能“丢丑儿”的,并无专业非专业之分,唱一唱生活中的趣事,只为博大家一笑而已。随着发展,笑谈表演形式慢慢丰满,并非单一的一唱到底,而是说唱并举。
“咦,这个婆娘竟掀我裤子,迎头我就递上半截子砖……”“娃他妈,说过多,叫声他爸听我说……”“一保你五谷丰登。二保你娃娃满地跑……”“我家住在平凉四里八乡外,我有个名字叫胡来”……这是记者在“崆峒笑谈”申遗专题短片中摘取到的一些唱词,笑谈因其唱词均为口头流传,没有原始剧本及文献记载,鲜为人知。从现已搜集到的五十多个剧目的内容和取材上看,既不表演帝王将相,也鲜有才子佳人,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素材,罕见踪迹。其唱词通通用方言演绎,配以丑角儿们脸上大面积的胭脂、满头的冲天小辫,以及大面积的肢体语言动作,令台下的娃娃大人们都忍不住大声喝彩,这种民间小戏没有固定的程式,有经验的民间艺人可以即兴发挥,添枝加叶,融入自己的生活想象和情趣。所以,同一个剧目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演出,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笑谈从最初街头巷尾人们的自发表演,到现今登上庙堂在设备齐全的大剧院演出,虽然演出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其喜剧性、地方性等特征,在甘肃乃至于中国戏剧史上,都具有珍贵的独特性,现已成为甘肃民间戏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叁:搜集整理“崆峒笑谈”全国化的契机
据平凉市秦剧团办公室负责搜集整理资料的张主任介绍,崆峒笑谈曾在民间流传的剧目有160多出,代表性剧目有:《两亲家打架》、《二瓜子赶车》、《闹老爷》、《背板凳》、《拉熊》等50多出,是我省民间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剧目内容主要分为五类。表现群众生产或谋生手段而又富有情趣的,如《拉猴》;讽喻人改恶从善的,如劝人戒赌的《春姐寻父》;讽刺旧社会官老爷们的腐败、昏庸、无耻,赞美普通老百姓的机智、善良并给予同情的,如《打面缸》、《闹老爷》等;讽刺、挖苦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如《大夫小妻》;反映亲戚、邻居和家庭纠纷的《两亲家吵架》等;表现男女情爱的,如《下四川》等。
经过几年的搜集整理,秦剧团目前完善的资料还不到60部,十分珍贵。崆峒笑谈的搜集整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由于唱词全是口头流传,没有原始剧本及文献记载,一些颇有造诣的笑谈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鲜为人知。为了令这种濒临失传的剧目再次焕发生机,平凉市秦剧团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开始创编一些失传曲目,并拜笑谈老艺人为师,开始一点一滴的学习崆峒笑谈的表演方式,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编排出的剧目大概有十余部左右。
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始的问题,崆峒笑谈能不能作为西北地方戏剧的代表走向全国,成为像东北二人转一样在全国风靡的地方戏剧?对此,一位戏剧研究者认为,笑谈作为平凉民间小曲遗存,对丰富甘肃戏曲具有重要作用。发掘、抢救和保护笑谈,将对研究平凉的远古文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崆峒笑谈中的平凉方言属于北方话范畴,在陕甘宁青都可以流通,这一点是崆峒笑谈向全国化发展的契机。
不过,一部地方曲种的盛行走红,首先需要在本土具有巨大的观众群体并获得广泛认可,但目前崆峒笑谈还刚刚开始研究发掘工作,现在讨论这个问题还有点过早,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再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崆峒笑谈”部分剧目简介
1.《闹老爷》
宛平县太爷去岳庙降香,被衙役板凳腿儿所愚弄,一没坐上轿,二没跨上马,就连毛驴也没坐成,只好步行。到大街上后,为赏唱曲子的,再次被板凳腿儿愚弄,不但赏光了随身带的银钱,还赏掉了衣物,就连代表官老爷身份的乌纱帽也赏给了人家。
2.《闹绣房》
《闹绣房》也叫《秃女子闹绣房》。李员外有三个女儿,只因她们生得丑陋,而且习性刁野,不务针工,极好玩乐。她爹心想给予指教,使其懂得做人的道理,万万没想到,不但没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以哄闹绣房而告终。
3.《闹老汉》
这是一出因妻妾之间争宠,引起家庭纠纷的小戏。董不清年近七旬,娶有妻妾,因妻妾之间争风吃醋经常吵闹不休,加之董不清不公平对待妻妾,激起了大老婆的嫉妒,最后以分家另居告终。该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4.《货郎探亲》
《货郎探亲》是一出反映男女爱情的小戏。描写某青年假扮货郎前去探访未婚妻的经过。通过他们的讨价还价,巧用语言探试,确定是未婚妻时,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下,称心而归,到此剧终。
5.《挖蔓菁》
该剧通过一对老年夫妻拌嘴斗舌,插科打诨的情节逗人发笑。剧情简单,风趣幽默。同时也阐释了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生活真谛。剧情生动,语言朴实、风趣幽默,耐人寻味。
6.《鸡大王》
《鸡大王》描写的是清末民初的一位老人,因厌恶官场腐败,弃官不做,隐居大山,以养鸡为生。当地的一位县官前去敲诈,老人被逼无奈,亮明身份,吓退狗官。该剧以数板的语言形式,载歌载舞,热闹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