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档案文物之惊现
敦煌莫高窟,因拥有璀璨夺目的壁画彩塑、数以万计且内容丰富的经卷文书而蜚声中外。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居住在莫高窟三清宫(下寺)的道士王圆箓(又作元录、圆禄,俗称王道士,湖北麻城人),在清理第17窟甬道及其前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一个封闭的小石室(今统一编号第17窟),即著名的"藏经洞”。里面出土了五六万件成捆的经卷文书和其他文物,其时间跨越六朝、隋、唐、五代到宋,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诸多方面。此一发现轰动了学术界。
藏经洞打开之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俄国人奥登堡、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美国人华尔纳等探险家和考察队,先后到达敦煌莫高窟,采用明夺暗抢的手法,骗购并窃取大量珍贵档案文物,包括文献经卷、彩塑壁画,车橐捆载,致使它们长期流散海外。
首先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907年他在敦煌莫高窟向王圆箓廉价骗购敦煌文献24箱、遗画和丝织品等5箱,并拍摄了莫高窟壁画等。1913至1915年间,他再次到敦煌,又从王圆箓手中骗购敦煌写本570余件和一些木雕、彩塑。这些敦煌文献、遗画等收藏于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
第二位是法国人伯希和,他于1906年至1908年率中亚探险队进入新疆丝绸之路北道,并到敦煌莫高窟,抄录壁画题记,摄制壁画照片,又从王圆箓手中骗购写本、印本经卷、文书和遗画等6000卷,运抵巴黎,写本入藏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遗画纺织品等入藏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第三位是俄国人鄂登堡(又译作奥登堡),他于 1914——1915年组织考察敦煌等地,获得大量的敦煌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第四位是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他于1911——1912年间在敦煌先后向村民购买佛经3次计7卷,并向王圆箓两次骗购佛经169卷、200卷,掠走两身塑像,现藏韩国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还有一位是美国人华尔纳,他于1924年初次到敦煌,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敷于莫高窟壁画表层,剥取唐代壁画十余幅,连同彩塑供养菩萨等两身,一并入藏美国福格艺术博物馆,今转藏赛克勒博物馆。另外还购得敦煌文献《妙法莲华经》残卷。1925年,他又组织考察队到敦煌,想剥取洞窟壁画,遭到阻止,未能得逞。
英国人巴慎思被认为是最后一个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人。此前,与之相关的官方文书,学术界迄未发现和披露。甘肃省档案馆馆藏的5件民国档案,记载和反映了英国人巴慎思当年在敦煌千佛洞盗取壁画彩塑的内幕和始末,作为第一手重要的历史见证,其意义当不待言。
这5件档案是:
一、甘肃省会公安局呈(1935年3月16日)
原文:"呈字第143号。案据公安第一分局局长丘键民报称:‘查有英文《北平时事日报》记者英人巴慎思随带翻译吉林人汪铭洲,夫役北平人毛殿荣共三名,于本月十二日由西安来兰,住江苏旅馆。该英人携有英国政府发给游历护照一件,曾经中国驻伦敦总领事馆验证,并经北平市政府及河北省会公安局加签。拟前往敦煌游历,理合报请鉴核。’等情;据此,职局复查无异,除分呈省政府外,理合具文呈报钧厅电鉴备查。谨呈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王。甘肃省会公安局局长拜伟(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十六日。”
二、甘肃省会公安局呈(1935年3月27日)
原文:"呈字第166号。案查《北平时事日报》记者英人巴慎思等到兰日期,业经呈报钧厅在案。此据第一分局局长丘键民报称:‘查前来兰之《北平时事日报》记者英人巴慎思,及翻译汪铭洲,夫役毛殿荣等三名,于本月二十二日离兰,前往敦煌游历。理合报请鉴核。’等情;据此,理合具文呈报钧厅电鉴备查。谨呈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王。甘肃省会公安局局长拜伟(印)。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1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