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实录——靖远县档案馆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
11月20日下午,靖远县电视台记者对我馆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我馆对前来记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他们深入采访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的一线人员表示感谢。采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者采访我馆分管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副馆长,第二部分是记者与各乡镇档案整理人员亲切交流的对话。
(一)
记者:副馆长,您好!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档案馆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吗?
副馆长:好的,我馆在接到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通知的第一时间,馆长就开会部署了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的相关安排。比如:组织我们系统地学习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手册、实地调研各乡镇精准扶贫档案的有关情况、协调各乡镇档案整理时间及明确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工,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制度。
记者:全县具体有多少个单位的精准扶贫档案需要整理与建档呢?
副馆长:全县共有18个乡镇,178个行政村,14个项目实施单位的精准扶贫档案需要收集整理和规范建档。
记者:在档案整理过程中,档案馆都遇到过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
副馆长:在这过程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指导人手不够,因为我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量比较大,所以,我们就从其他单位抽调了几名档案员充实指导力量。第二个问题是:来不及培训档案整理人员,因为验收精准扶贫工作的时间紧,所以,为了赶进度,我们分为了三个指导组。每个指导组指导两到三个乡镇同时进行,并且每个指导组之间相互学习切磋,以整代学,以学代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档案工作的质量。
记者:我知道,为了赶工作进度,在周末时间里,档案馆也在经常加班,那这样您陪家里人的时间就比较少了,家里人能够理解您吗?
副馆长:家里人能够理解我,他们也知道,精准扶贫档案整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准扶贫档案作为脱贫攻坚战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关乎我们党和国家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不能完美收官。我们必须在明年5月底前彻底完成整理归档,党才能宣布中国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为此,我能尽到一丝绵薄之力,我很乐意,也很荣幸。
记者:好的,非常感谢您,您辛苦了!
记者:我注意到现场工作的电脑都没有联网,这其中有什么意义吗?
副馆长:你很细心,其实在档案的整理和扫描中,我们都没有联网,一方面是为了保密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全着想,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为了保障档案的安全,我馆用于档案整理工作的电脑均没有联网!
记者:感谢您和档案馆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劳付出!
(二)
记者:您好,请问您在整理档案的这段时间里,有哪些收获呢?
档案工作者:第一,我对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精准扶贫工作是我们党对于彻底解决国民温饱问题的战略部署。从总书记提出这个战略部署开始,至今已有7个年头,在这段时间内,脱贫攻坚的效果很明显,这样的伟大创举世所罕见;第二,在与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相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的激情和担当,我觉得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第三,改变了我对档案馆的认识。以前,我对档案馆也没有很深的接触,觉得档案馆的存在度很低。但是,通过在档案馆工作的这段时间,我意识到了档案馆的重要性,档案不仅仅是工作记录存放的地方,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历史见证的地方。档案馆作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部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者:请问在精准扶贫档案整理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档案工作者:其实在这过程中感受还是很深刻的。总得来说:从一开始到现在,心理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采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的话说:第一个阶段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这项工作十分重要,其中要注意的细节十分琐碎,我们刚开始害怕做不好,做不到位,有负党的嘱托。所以,最开始还是有一些心理负担和迷茫。第二个阶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我们经过了档案馆人员详细的指导之后,我们有了信心,不再感到迷茫了,就开始加班加点的开始工作了。第三个阶段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阶段指的是,我们不断在工作中摸索与发现,见惯了各种复杂档案的分类与整理,从而就能够真正拿得下工作了。
记者:在您工作的这段时间内,有没有令您十分感动的事情呢?
档案工作者:有的,有一件事情我很受感动。当时,档案整理人员增加之后,我们面临着机器设备不够用的情况,这时候档案馆馆长当即决定:先把他办公室的电脑和打印机搬过去用,反正前前后后几次,我发现馆长、主任、副局长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几台电脑和打印机全部都搬了过来。我当时内心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他们真的是举全馆力量在做这件事情。因为我知道,当时他们每天除了指导精准扶贫档案外,还要进行网上学法考试及其他工作,没有电脑就很不方便。所以,在这件事上我很感动,也很钦佩档案馆馆长的决定。
记者: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