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之战史料
临夏州档案馆珍藏的马福祥撰《清振威将军总兵马公神道碑铭》记载了马福禄的生平及其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豪情壮志……
马福禄(字寿三)出生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县)韩家集镇阳洼山的一个回族家庭。其父马千龄,起初"操商治农,以殖其家”,清同治间参加河州马占鳌反清起义,曾任谋师。后随马占鳌乘胜降清。清诰封建威将军,生四子,福禄居仲。福禄身材魁伟,力大超群,且勇敢无畏。邑人至今传颂着他"单臂挟驴涉洪水,只身追狼缚之归”的佳话。他虽"读书过目能成诵”, 然"独喜驰马挽强弓”。自小读书习武,立志报国。同治末,"偶随里人应童试,辄冠其雄”;光绪元年(1875年)"举于乡试”;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会试,以精熟的骑射武功中进士,留京充任皇宫侍卫。不久以亲老乞养辞归故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发,清廷派兵镇压。马福禄奉陕甘总督杨昌浚之命,幕兵成立"安宁营”,任督带。继承董福祥指派,办理"善后”。事毕,因功授记名总兵。旋以所部回、东乡、保安等民族家乡子弟为主,编入董福祥之"简练军”,随董入京,驻防河北正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帝国主义列强出于瓜分中国之目的,先以保护使馆为名,由天津调兵至北京,进驻东郊民巷,24艘各国军舰集结大沽口外,2000多名军队聚集天津租界,虎视眈眈,待机进攻。6月10日,得到各自政府批准的俄、日、英、美、德、法、意、奥八国2000余侵略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下,乘火车自天津向北京大举进犯。沿途屡遭中国军民拦截围堵,举步维艰。12日,正在落垡附近抢修铁路的敌军,突遭义和团猛烈袭击。摩西除留下一部分防守落垡外,其余继续向廊坊进犯。14日晚,刚刚到达廊坊的侵略军,即刻被义和团民所包围,再次受阻。农历五月二十二日(6月18日),董福祥麾下奉命前往御敌的马福禄及姚旺、董升官、马海宴率领的甘军到达廊坊,遂与敌接战。马福禄命"骑兵下设七伏”,予敌迎头痛击,敌退守廊坊车站。福禄即令"分兵张两翼”包抄,直赴敌阵,杀伤敌军多人。少顷,敌整顿队伍,列队冲锋,一时弹如雨下。福禄毫不畏惧,身先士卒,亲挥短兵,率众闯入敌阵,喋血相搏,重创联军。在中国军民联合狙击下,联军屡屡受挫。摩西哀叹:"进京之路,水陆俱穷,惟回天津之计可行。”遂乘火车原路逃回天津。战斗中,马福禄及甘军健儿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的情景使侵略者胆战心惊。事后摩西曾心有余悸地说:"中国军民所用若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将全军覆没。”这场狙击战,虽然未能最终阻止联军进占北京,但也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死保国的英雄气概。战斗中,中国军民共毙伤联军290多人,马福禄所部百余名汉、回、东乡、撒拉等民族甘军将士也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战斗之惨烈,史称 "庚子第一恶战”。然而更加惨烈的战斗还在后面。
6月18日,清廷令荣禄任总指挥,组织清军和义和团民围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中国的指挥部使馆区。马福禄奉调入城,参加攻打使馆的战斗,不克。即奉命退守正阳门。正阳门紧临皇宫,敌军若攻破此门,将直入皇宫,危及清廷。此时,英国侵略军以使馆为依托,设10道栅栏,步步为营,直逼城楼。马福禄坐镇城楼,抱定"以身报国,为民族争光”的决心,指挥马福祥组织反攻,力夺二栅。之后督战益力,挥军昼夜循环攻打,又连毁7栅,未下者止剩一栅。情急之下,敌用火炮猛轰,城上箭楼被削去2层。经过反复争夺,敌尸枕籍,血流成河,城头小墙全被鲜血染红。
六月初六(7月2日)夜,天降大雨。马福禄亲率敢死队,踏着敌人的尸体冒雨浴血反击,苦战至此日晨,冲到栅下,大呼跃栅,意欲一鼓荡平。就在此时,一颗流弹忽入其口,福禄当即身亡。时在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七(公元1900年7月3日)。就这样,一代骁将马福禄为敌御外侮,献出了年仅46岁的宝贵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与福禄同时阵亡的还有其堂弟福恒、福宣,侄儿耀图、兆图及戚党百余人。战后,清廷追封马福禄为振威将军,镒忠烈。
庚子之役虽在清政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腐败思想支配下,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而告终,但以马福禄等爱国将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抵御外族入侵的英勇献身精神,则将永垂千古而不朽。
福禄阵亡后,马福祥继续统军作战。8月14日,北京城陷落敌手,帝后出逃,福祥从扈西安。东归后,福祥葬福禄于北京阜成门外三里河。解放后,其子马鸿宾将烈士遗骨迁至故乡阳洼山安葬,算是叶落归根。1996年4月,中共临夏州委、州人民政府将马福禄将军墓地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昭示后人,永远继承先烈遗志,为国尽忠,为民族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