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崆峒派武术

发布时间:2019-07-05 10:22:12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640.webp.jpg

崆峒派武术

概  述

   崆峒山,作为人文始祖黄帝曾经问道的圣地,因而被世人称为“天下道教第一山”。中华文化便从此源远流长。同样,《史记》尔雅中记载:空同人武。因而,这里也成为中华武术的发祥地,开中华武术之先河,成为崆峒、少林、武当、峨媚、昆仑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史称崆峒派。

崆峒武术根源于道家文化,之后随着崆峒山在吸纳了从古印度西来的佛教和内地东传而来的儒教而逐渐形成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历史融合过程中,其内涵也随之充盈而饱满。至唐初,崆峒武术修炼者飞虹了游历敦煌,将飞天舞姿与武术动作揉合,创编成花架拳,至此,崆峒武术形成了完善的内容,成派后开宗明义,广传天下。

杰出价值

    崆峒派武术之初,是在崆峒山山洞里修炼的道士们为活动经脉,采日月山咱之精气,合宇宙万物阴阳互变其本质为空的自然规律而创造的一套形体动作。崆峒派武术的先辈们不但钻研武术技法,修炼功力,而且探讨兵法,以道家的太极八卦哲学为指导,排兵布阵,为保一方平安献计献策,冲锋陷阵。这些宝贵的知识被收入到奇兵门中。近到1956年崆峒派第十代掌派燕飞霞出山争战国内高手,一战取胜,成为全国冠军。1957年代表中国参战缅甸,一人独得刀、剑、棍、扇、拂尘五项世界冠军,惊动世界武坛。1989年,中国体育史学会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国际武术界名流专家给予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以鉴定,并载入史册,中外媒体纷纷报道。

时至今日,崆峒山仍然屹立于广褒时空中,崆峒派武术在发源圣地甘肃平凉崆峒山下根深叶茂,绽放着耀眼的光彩。在崆峒派武术现今的发展中,崆峒山佛教全山住持释妙林法师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编出了青龙扭丝鞭等优秀拳种及器械。并带动僧众信徒习练崆峒派武术。为崆峒派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4年在崆峒山下甘肃平凉城中举办的全国第五届武术(馆)校武术大赛中。崆峒派弟子王镖率领崆峒文武学校学生出征,一举夺得散打冠军等一系列奖杯,彰显了崆峒派武术之现代实力。

目前,在甘肃平凉崆峒山周边县区,均有大批群众习练崆峒派武术,并在广州、上海及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地区都已一成规模化发展。

崆峒派武术分八大门。初级功法中的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作为初学都的必修之课,其中所用器械以拳、掌、刀、枪、剑、棍、铲、钩、鞭等为主,其名以飞龙、追魂、夺命命名,注明了其招式的形、神、意。如飞龙门其特点似飞龙在天,形如流水,动作大开大合,杀伤空间大;追魂门其特点是招招紧逼,一气呵成,连绵不断,有排山倒海之势;夺命门其特点刚劲凶猛,一招制敌,不留活路,招招致命。醉门、神拳门、花架门是崆峒派武术的中级功法。醉门主要强调动作中的跃、翻、扑、腾、宕等功夫。神拳门其特点神出鬼没、招式诡秘、拳打不实、用意不用力,以内气攻击,多伤敌内脏,各种兵器亦以气伤敌;花架门表现了崆峒派武术阴柔的一面,看似飞天舞蹈的肢态中暗藏杀机,如笑傲乾坤风流扇、桃花扇、出水芙蓉、香飘宇庭等,其花架枪、花架剑也不失其风格。奇兵门和玄空门是崆峒派武术上乘功法,是崆峒派武术最具特色的一门,其特点在于所用兵器短小奇特及排兵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分水峨嵋刺、玄铃神鞭等。阵法有太极阵、七星回天阵、八卦阵、八十一通天奇门遁甲阵等隈法。玄空门是崆峒派秘传之宝,多是历代掌派独修之法。其内容有燕式古太极八式,无相神功,达摩神功,以此修炼内功;以针炙,中药、易轻、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崆峒山镇山之宝,是中华医学的奠基石。其中针炙取用《灵龟八法》,《子午流注》之时辰、穴位、脉胳,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配合气功引导助力,再用几味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奇效,为苍生服务。

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为始祖飞虹子,第二代飞绥子;第三代云离子;第四代黄衫客,号飞云子;第五代眉姑(女);第六代曲一洪,号飞尘子;第七代陆尘子,号飞云;第八代袁一飞;第九代胡惠民,号胡飞子;第十代王进,号燕飞霞;第十一代花舞影(女)、释妙林、尹腾剑、王镖、赵强、张勇、郭耀开等。

蕴涵着中华先古文化的崆峒派武术,穿越五千年历史长河,为中华民族的健身启智注入了活力。

保护计划

甘肃省政府、平凉市人民政府、崆峒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崆峒文化近来年曾先后出台了多项保护政策和措施,并号召有关部门和人士尝试挖掘崆峒文化内涵。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基地、平凉、崆峒区政府联合召开了《崆峒文化论坛》,并积极社会力量办学,成立了崆峒文武学校、平凉市崆峒武术学院、平凉市武术家协会增选了领导班子,平凉市、崆峒区两级政府已将崆峒派武术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为永久性项目加以保护。

将崆峒派武术这一与中国道家文化并驾齐驱于人类历史长河的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广大。

640.webp (1).jpg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